“磨技练功,遵规守纪”一直是他的信条,他业务精湛,练就了一双探伤钢轨的“火眼金睛”,没有出现一次漏检错判;严肃精干、雷厉风行的作风坚守生产一线,用10余年时间对话钢轨,为钢轨探伤,把最美年华奉献给南疆铁路,完美诠释了“乌铁精神”。扎根探伤一线,在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和感人的励志故事——他,就是库尔勒工务段探伤车间探伤工杨飞。
勤学苦练,学有所成
刚开始干钢轨探伤的时候,他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一天到晚推着探伤仪走走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周后,杨飞就改变了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胜利桥站进行探伤检查,师傅杨延卫推着仪器作业时发现显示屏有疑似伤损波形,随后就停下来反复校准查看。经过判断,那是一处钢轨内部核伤。“真是太神奇了!”杨飞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并对这个发出“嘀嘀嘀”声的探伤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玩意真厉害,只要从钢轨上推过去就能发现钢轨里面有没有伤损,而这些伤损几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杨飞回忆道。
自那以后,杨飞立下了“干活不怕累、学习不言苦、技术不服输”的铮铮誓言,每天跟着师傅学、现场反复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一遍遍实作、一遍遍练习,查看波形图,反复对比,不断总结伤损钢轨出波规律,准确判断伤损等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场作业中,他不断研究总结伤损波形特点,最终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伤损判定办法。杨飞练就“火眼金睛”,其秘诀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一次在南疆线作业时,探伤仪显示出一段可疑波形,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螺孔不规则引起的回波,杨飞却坚持拆卸观察,结果发现第二螺栓孔至第三螺栓孔间有15毫米长的裂纹,及时防止了一起重大漏检事故。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十分谨慎认真。他及时归纳总结作业要领并运用到实践中,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伤损。
安全心中“植”,责任担在“肩”
杨飞第一次参加钢轨探伤技术比武。由于是首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兴奋、激动之余,他感受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为了取得好成绩,他晚上复习理论知识,间休、节假日时间就进行实践演练。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获得探伤组第一名的好成绩。2024年,杨飞开始担任探伤工区班长。虽然他的技术业务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所在的工区管辖线路、道岔、钢轨焊缝接头,日常巡检中,除了使用钢轨探伤仪,杨飞还会手把手指导工友通过听取手工锤等工具敲击钢轨的声音,仔细辨别钢轨是否有疑似伤损。像这样的检查,一个业务成熟的探伤工至少每个“天窗”要听上千次。为及时消除钢轨季节性病害,他们加密探伤周期、确定重点、改进方法,运用仪器与手工检查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提高判伤精准度。
随着铁路发展,跨区间无缝线路越来越普遍,钢轨的焊头数量也随之增加,每个焊头都需用尺来测量探头至焊缝距离,区分是焊筋回波还是伤损回波,但这样不仅浪费工时而且容易漏探。针对这一情况,杨飞通过深入研究,800型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标记定值测量法,迅速对钢轨伤损定位,又简便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行车安全。
传“业”受“技”助力青工成才
不让一处伤损漏探,不让一名工友掉队,为帮助新职人员尽快掌握和使用新型数字化探伤仪,工余时间,杨飞与他们一起到练功场上,现场讲解设备原理,手把手实践教学,并对现场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钢轨孔裂、核伤、焊缝的检测规律。把每次现场作业发现的典型伤损波纹拍成照片。从作业现场回来后,他就一个人闷在办公室,对伤损波形进行整理分类,制作PPT、微视频等,将多种从未见过的钢轨伤损波形图整理成培训资料,他还围绕典型伤损波形数据、截图及解剖分析情况等分析总结伤损发生原因、规律,并利用弯轨器对典型伤损轨进行“掰轨”验证,提高职工对波形回放分析和独立判伤的能力。
十几年的探伤生涯,杨飞探伤钢轨里程达5000多公里,检查出各种钢轨重伤300余件,从未漏检误判。坚守岗位、勤学苦练,跟上时代的变迁,并继续向青年探伤工传授技能技艺,同大家一起确保设备安全。“我们一旦疏忽了,就有可能导致断轨事故的发生。”杨飞说得最多的就是,探伤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因为探伤工在作业的时候,一个走神就可能漏掉一个伤损,造成断轨的失误。由于表现突出杨飞被评为2024年集团公司“青年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称号。
既然选择,就应坚守,这是一个人素养品质的体现,更是一位钢轨探伤工对自己岗位的热爱以及价值意义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