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谓已多
抚事知不足
“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充实他们知识的大海。”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蓄力方可行远道,书香才能溢芳华。白元镇李恒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开展共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分享与交流,促进教师思考并优化现行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有的教师之前对于“文体观”出现认知偏差,直到读了周一贯老师的《小学语文文体大观》才得以理解文体大观。“充分认识到:教师有没有文体意识,决定了阅读教学能否走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道路。”有的教师明白了:“只有认清体裁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分类训练。”还有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以致用,将这本书中的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石和源头活水。
李恒老师读书心得:
文体,在《辞海》的解释是文章的体裁,具体的说文体就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
文体的意义: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教学童话,我们就要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我们要关注诗意、诗境、诗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教学小说,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 小学童诗教学的创新思维》一篇中讲述到的童诗的好方法:1.想象的境界—神似。经常看到学生造的比喻句:一年级时造“太阳像个大火球”。可是到了六年级,我们学生的比喻句还是造“太阳像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这样平庸的想象,何谈创新?其实,真正打动读者的想象并不是简单的相似,而是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飘落的树叶是游动的鱼”。有时候,想象需要有一种全局的大空间的观察,如“天倒过来是海”“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想象的境界不是形似,而应该是神似。2.给世界重新命名。我们的很多表述都是在重复前人的话语,如果学生们能重新命名这个世界,用新鲜别致的词汇来构建我们的世界,世界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我们在童诗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学会重新命名,用他们的童心构建美好的新世界。如《星空》/老师是一轮美丽的月亮/我们是51颗闪亮的小星星/那教室就是一个神奇而温馨的星空。小诗人把老师、同学、教室进行重新命名,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让人读起来倍感温暖和亲切。
除此之外,还可用的方法:写出出乎意料的诗,以小见大学童诗,阅读中的还原体会,通感让诗歌亮起来,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童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重道远。
王庄学校王小纳老师读书心得
本学期拜读了周教授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一书中,从中我主要概括出来以下三点感受。
1.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学段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2.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文体线索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时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连续阅读一类文章,在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读策略指导下,体会其中写作的奥秘。
3.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省元头学校张向茹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读书心得
1、文本的意义价值
(1)童话:关注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
(2)诗歌:诗意、诗境、诗情。
(3)说明文: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
(4)小说: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2、教学内容的确定
(1)小说: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
(2)儿童诗:诗歌中儿童的意象,儿童的“独白”,儿童的修辞,儿童发现。
(3)散文: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
(4)寓言:领悟寓意,体会手法,感受语言表现力。
(5)游记:行文特点,交代游程,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学习方式的选择
(1)寓言:从兴趣入手,体验角色,领悟寓意。
(2)说明文:提取信息,再领悟作者是怎样条理分明、方法贴切地说明对象的特点、功用。
(3)儿童诗:让学生经历发现之旅,再通融意象,感受意蕴,品味修辞。
4、语用训练的切入
(1)诗歌:强调语言文字的优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或者将画面转化为诗意的文字,也可以从读诗歌,仿诗歌,创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语用训练。
(2)说明文:关注情趣和理趣的融合,兼顾趣味写作语言的赏析与说明文写作方法的习得。
(3)叙事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复数能力;让学生从人物言行中体悟人物内心。
(4)神话:教学目标体现在帮助学生习得想象方法和美好品德。
语用训练形式:复述提炼,培养概括能力,感受神奇;仿说仿写,体会语言的生动,解密神奇;
改写续写,发挥想象,再创神奇。
白元一小杨珊老师读书心得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在统编教材中,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有五十余篇,光是低段年级就选用童话近30篇。那么如何教童话,我有几点认识:
1.童话故事是用来讲的。因为童话接近口头文学,所以很适合孩子讲述。结合当前童话教学的问题,当前最紧要的是让孩子多讲,讲的时候学生需要注入情感,需要自然,需要有个性的发挥。
2.童话故事需要演。表演可以让学生进入童话,融入童话,成为童话的一份子。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理解童话走进童话的精神世界,在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再表演。
3.讲和演过程中,发现童话的叙事特点。不管是讲还是演,都需要记住童话。但不是死记硬背地记内容,而是发现童话的叙事结构、叙事程式,这体现在童话故事中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在中间的结构中。
夏堡学校段艳娟老师读书心得
科学童话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科学小品,其特征是科学精神与浪漫幻想交融、知识结构与故事要素相协、科学语体向文艺语体转化。科学童话教学,应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是在读懂“写什么”方面的正确目标取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科学童话教学的要点。
而我们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小蜗牛》《小蝌蚪找妈妈》《在牛肚子里旅行》等。这些课文属于科学童话,与一般的文学童话有所区别,但鲜有文章论及此类课文的教学。鉴于此,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类文章的认识。
一、关于科学童话的特征:科学童话是“自由运用各种文学手法来传播科学,往往妙趣横生,能够激发读者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的科学小品家族中的特殊成员。关于科学童话的产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宗介华先生如是说:“一些科学知识,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可以成为一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童话作品,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具体的科学童话具有以下特征:
1. 科学精神与浪漫幻想交融
科学童话中的科学精神体现为求真、求实,确保所表述的知识具有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客观性,不能马虎地表述,更不能主观臆造,以免让小读者接收不正确的信息或错误的知识。例如,统编教材中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向小读者讲述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全过程。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必须与事实完全相符,可以得到重复验证,这就是知识的客观性,体现了科学精神。幻想被称为童话的灵魂。科学童话沿用童话共同的创作手法——幻想。让鱼虫说话,让花草思考……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荒诞不经、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遇到,也不可能发生,却包含着粗浅而正确的科学知识。《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角色本没有言说的能力,但经过作者的想象却具备了这种能力。这就是幻想。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荒诞不经的童话幻想看似水火不容,在科学童话里却相得益彰。
2. 知识结构与故事要素相协
每篇科学童话所表述的知识往往由几个要点组成,这些要点形成一个微型结构,故事的情节安排与人物设定往往基于这一结构,服务于对知识的介绍或解释。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情节结构与知识结构一致。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编排了一篇科学童话《企鹅寄冰》:非洲的狮子写信给南极的企鹅,请他寄冰;企鹅用箱子寄冰,多天后狮子收到的却是水。狮子把水退回去,并给企鹅写了信:请你寄冰,为何寄水?企鹅阅信开箱,糊涂了:明明是冰,怎么说是水?非洲炎热,冰化成水;南极寒冷,水结成冰。此为本文科学知识的微型结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据此结构而展开的。
省元头学校焦伟乐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树立文体意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旨趣,总是随着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由不同的情义来确定文体,并依着不同的文体来成就不同的气势。什么是“文体”?——文章的体裁,对文章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文体意识,行走在淡化与强化之间。不同文章的问题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教学童话,我们就要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影响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我们要关注诗意、诗境、诗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教学小说,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小说文体,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教学内容的首选。儿童诗要将诗歌中儿童的意象、儿童的“独白”、儿童的修辞、儿童的发现作为品读的对象。散文要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寓言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感受语言表现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白元二小秦祎翔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读后感
阅读了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本书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做了系统的总结,在实践方面给了具体的教学案例,我认为这对于处于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是非常好的引领。其实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前面的理论内容对于我来说实在有些“晦涩难懂”,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在理解上还是有问题。后来我发现后面实践部分的课例很容易理解而且实用,就转变战略,先从课例入手再来过一遍理论。还是有些效果的,结合着实践,在理论部分也有一些收获。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绝不是一遍粗浅的阅读就能参透的,有时间一定要反复研读。
一、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一直以来我对小学语文的文体意识并不强烈,和书中说的一样,很多老师的课都用一种方法来教,即: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我们急需要强化文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如:《赠汪伦》为例,对于诗歌而言,第一层是音律,音律又分为两方面:一是格律,不符合格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二是音韵,格律相同,到了不同的诗中,味道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李白乘舟将欲行——压抑;忽闻岸上踏歌声——明朗。是不是很奇妙?当然对小学生是讲不出来,但是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悟出来。第二层笔法,作者怎样写,用什么手法写,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诗歌的背景在这里就会水到渠成的呈现。第三层是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就顺其自然的把文体意识与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字词学习抵达阅读理解
文中提到以“词语为支架推动整体感知文本”,笔者在教授《给予树》时,出示了三个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这三个词语不是从文中随便找到的,这三个词语其实是切合文本情感状态的成语,它们暗示了文脉所在,笔者问:文中“兴高采烈”的谁?“沉默不语”的谁?“如愿以偿”的又是谁?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以这三个成语的学习为线索来开启学生进入整体感知文本的通道。以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我对于字词学习与阅读理解结合,其实是忽略的,我更多的是课前预习,课上也只把它放在第一课时,与课文的整体理解是分裂的。而其实运用字词学习整体感知文本可以事半功倍。
三、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书中有个例子我记忆深刻,因为日常教学中我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时常会手足无措,看了这个例子后,我找到了原因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位青年教师“种”字组词,并解释“种”就是想要什么,种什么,收获什么,小朋友们说“种田”、“种棉花”等,这些回答都是对的,有一个小朋友回答说“种太阳”,这位青年教师一下子愣住了,说对,显然不是自己的教学本意,说不对,儿歌《种太阳》,这位老师只能模糊的认可,这下教室里沸腾了:种猫、种房子……在这里涉及了小学语文的两种语言:一种是实用语言,一种是文学语言。显然这位青年教师就是没有分清。看到这个例子,我感同身受的想到自己的课堂,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模糊的肯定学生的答案,最后的结果是违背了自己的教学本意。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统整,一些基本的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所以说嘛,人的学习是永无止境。
整本书读完还意犹未尽,将文体意识与每一篇文章结合,每一篇文章都是成功的典范,正所谓“教一篇,通一类”。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文体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并且实用的,这对于我们研究语文、教好语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元一小张可言老师读书心得
读书感悟:
静心细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理论与教学案例的完美结合,对我的对教学指导意义重大。“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在课堂中应对学生进行文体意识的渗透。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一篇”到“教一类”的跨越,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寓言含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教学时是“旁观式”的,要让学生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身份来看待故事中的人和事;寓言要用道理来指导学生的言行,因此揭示寓意十分必要;寓言的续写要遵循作者的愿意,不能让学生进行毫无方向的续编。
白元二小赵晓萌老师读书心得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
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中我读到: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文体的实施策略,首先,表现在具体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草原》是游记,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就应该成为教学目标定位的关注点:《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在阅读想象中感受童话之美便是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太阳》是说明文,从文本中习得具体的说明策略和方法不能被忽视……其次,具体文本的写作风格也蕴含着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要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渗透在目标当中,如《穷人》属于小说文体,这样两个目标定位,孰高孰低,不难判断:"能够找到并勾画出文中13处省略号所在的段落,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了解小说内容,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品析小说艺术特色,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不同,把童话教成童话,把诗歌教成诗歌,把小说教成小说,语言文字的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即小说文体,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教学内容的首选 儿童诗要将诗歌中儿童的意象、儿童的"独白"、儿童的修辞、儿童的发现作为品读的对象,散文教学要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
寓言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感受语言表现力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教学《记金华双龙洞》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聚焦作者的游览过程,首先从文本的段落结构上感知游记文体的行文特点﹣﹣游览的顺序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其次告诉学生:"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闻、所感。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作者如何抓住景点特点来写。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鲜明的文体意识文本现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中。
3.学习方式的选择
每一种文体,因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学习方式就要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寓言一般从兴趣入手,体验角色,领悟寓意;说明文一般先提取信息,再领悟作者是怎样条理分明、方法贴切地说明对象的特点、功用;儿童诗要让学生经历发现之旅,再融通意象,感受意蕴,品味修辞……例如,第一学段的学生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能力。但这个阶段是不是不需要关注文体?不是的!请看《比尾巴》这首诗歌的教学: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我们真的要教"什么是诗歌"?诗歌有什么特点吗?显然不是!为此.我们可以尝试"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师生对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如此一来:师生分小节一问一答,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结构是分小节的;学生的跟读到感受到诗歌的朗读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到引领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押韵,并能读出其韵味。甚至,第二、第三、第四节中的个别词语我们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完成诗歌内容,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长此以往,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自然有所了解,对诗歌的朗读有所把握,而我们却没有给学生灌输诗歌这一文体的知识。正所谓聚焦、强化"文体意识",并非教"文体知识"。
土门学校王伊娜老师读书心得
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根据具体的问题定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切入语用训练,实现教学内容它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以一篇篇文本为例子,在循环往复的阅读实践中体验、领悟和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彰显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坚守语文的核心价值。阅读策略需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循着教师有步骤、有程序的教学设计,往前迈进一步。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教会一片,认识一类。把相同问题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逐渐改组完善其指示系统和认知结构,让语文能力、综合素养随着阅读增量、学习升级而不断增值,逐渐系统,触类旁通。自觉的文体意识,清晰地文体任职,准确的教学定位,有效的教学实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书香溢师心,蓄力行道远。此次共读分享活动,进一步点燃了教师们读书的热情,坚定了立德树人的信念。教师只有坚持阅读,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阅读,给我们提供均衡营养,帮助我们成长。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相信阅读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