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兰幼儿园猩红热宣传告知书
猩红热”是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6月份达到高峰。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为有效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猩红热的相关知识吧!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 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 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 天,多为2~5天。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普通型
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
发热: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高达 39 摄氏度左右。体温上升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怕冷、口唇苍白、全身哆嗦、精神差等表现。
咽峡炎:本病常见症状之一,具体表现为咽痛、吞咽痛等。
皮疹:发热后 24 小时内出现皮疹。本病典型的皮疹为皮肤上均匀分布的红色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在腋窝、肘窝、腹股沟、膝盖和颈部等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又称 Pastia 线、帕氏线)。
口唇苍白圈:部分患者脸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仿佛一个环形,故称为“口唇苍白圈”。
草莓舌、杨梅舌:疾病初期部分患儿的舌头由于充血成鲜红色,且表面凹凸不平,并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舌苔,故称为“草莓舌”。2~3 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呈肉红色,故称为“杨梅舌”。
皮肤脱屑:皮疹消退后出现皮肤脱屑,皮疹密集处尤为明显。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等
脓毒型
目前罕见。具体表现为咽峡部溃疡、耳痛、鼻塞、流涕、面部或头痛疼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中毒型
毒血症明显、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高热体温超过 39 摄氏度)、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心悸、胸闷、休克等。
休克时患者会出现呼吸浅而快、精神差、意识模糊等表现。
外科型
指病原菌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的患者,一般症状较轻。
表现为发热、皮疹等。皮疹一般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然后向全身蔓延。
如何预防猩红热
至今为止,猩红热尚无有效疫苗,所以控制传染源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 7 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 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