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小课堂】第五期

创建于06-11
阅读 4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胡适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学生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作业无法按时完成,或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有抑郁情绪,甚至有自伤行为时,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后续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和谐,我们尝试帮助孩子做一些改变,但当他回到家庭中,问题依然会存在,究其原因,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吗?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的”。 在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谐、融洽,孩子往往也会在学习、人际方面有更优秀的表现,但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却并不是这样。

有时父母是孩子的挑剔者,父母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待,因此总是希望他能够做的更好,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父母总是在挑剔我,这样的亲子关系是紧张的,孩子往往缺乏价值感,会有自卑的表现。 

有时父母只是单纯的的养育者,只给孩子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缺乏陪伴和教育,这样的亲子关系是疏离的,孩子可能是孤独的,也可能会用一些非正常的方式试图博取父母的关注。

有时孩子被父母视作生命或意志的延续,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所以你要继承我的意志,按我的意志来做事。

“我想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你以后也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惜我当初没有好好上学,所以你要好好上学”

这样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矛盾的,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是为了他好,但这种好未必是他现在想要的,他会感受到很强的压力、会感觉不自由,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痛苦、自责的表现。

有时孩子更是被视作父母的所属物,我想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父母认为自己拥有对孩子的绝对处置权,这样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冷淡的,甚至是敌对的, 这样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也往往会有更糟糕的表现。

孩子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吗?

在亲子关系处理不当的父母之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即父母是否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他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他拥有独立的思想,他可以思考一件事的对与错。

他拥有独立的喜好,他会有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

他拥有独立的人际关系,也许你觉得他的朋友不好,但这些朋友一定在某些方面给了他别人没有的温暖。 

他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不一定要和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独立性,那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孩子也有被爱、被尊重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级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当今社会的孩子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们自然会向上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如爱与归属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等。

当孩子的思想意志无法合理表达,与家长沟通得不到重视与尊重时,他的需要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淘气、闯祸、破坏、生病、甚至伤害自我等等。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就隐藏了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得到关爱、得到尊重的需要。

不要让“踢猫效应”发生在家庭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是出于爱的引导还是出于“气”的教育。孩子不应该是父母负面情绪的承受者。请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压力的发泄口,成为被父母踢的那只猫。 

爱的引导是多样的

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识急速发展,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自发的、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力量,用平等尊重的态度,用爱的方式正确引导就能激发这种向好的力量。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是和谐、幸福和快乐的,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温馨提示

详细方法可观看视频《家庭教育小课堂第四期》进行了解。

06:39

如果孩子有情绪、心态、行为上的不适与异常,可通过下方海报上的联系方式联系本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咨询与帮助。

编辑:曹本

阅读 4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