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伟人视角欣赏诗词中的党史》

黑伯
创建于06-11
阅读 6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公选课学习心得

诗人政治家是毛泽东的一大特点。在诗词大国中国的诗词长河中,毛泽东诗词就其影响力而言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的诗词。毛泽东诗词既是我们认识毛泽东、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向导,也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向导。这个向导既体现在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特质的认识上,也体现在毛泽东对他所处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几个阶段的认识和主张上,还体现在毛泽东对他身后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的憧憬和预见上。
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在临行前他留下了《七绝·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表达了他学有所成的决心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父亲了解到毛泽东的志向后便默许了他的行为。自出乡关,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之初,已经17岁,因为年龄偏大,又来自外乡,并且衣着简朴,毛泽东屡遭一些同学的歧视。为此,毛泽东写下《七绝·咏蛙》以明志,通过描绘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抒发了毛泽东人小志大的气概和胆略。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校长阅后,赞不绝口地说,我们学堂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

1915年5月,毛泽东为追悼同窗好友易昌陶,在《五古·挽易 昌陶》中写到:“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国忧民之志。在易昌陶去世后两个月,北洋军阀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写下《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再次表明毛泽东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抱负。

东方欲晓:战地黄花分外香
秋收起义后,在革命异常艰苦的关头,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具有鲜明纪实特色、咏颂革命初期工农革命武装暴动壮 举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在毛泽东生前并未公开正式发表,但在毛泽东诗词中具 有划时代的不朽意义,这种价值是由秋收起义在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毛泽东个人角色和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告别了纯粹的“书生意气”,不再是单纯写景抒情,他的诗风转入纪实、走向战争。

1934年4月至7月,毛泽东由瑞金到达粤 赣省委所在地会昌养病,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地方工作。1934年7月23日凌晨,不愿“赋闲”的毛泽东在逆境中艰难跋涉,和战友们登上 会昌山的顶峰处,写下了《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1958年,毛泽东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的心境“: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东方欲晓”表明他对革命充满憧憬,黑暗即将过去,曙光正在前方,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也是他向 中央苏区的告别之作。

雄关漫道:而今迈步从头越

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历经悲壮的湘江战役,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1月7日,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重镇遵义,此时中央红军只剩下37000人。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2月18日至21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太平渡东进二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急调两个师固守娄山关,中央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于2月25日黄昏时分占领娄山关,取得娄山关大捷。娄山关大捷是惨败湘江以来长征途中的第一场大胜仗,毛泽东诗兴大发,写成了经典绝伦的《忆秦娥·娄山 关》,从内到外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指战员征战娄山关、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紧张激烈场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58年毛泽东曾在这首词后作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但在毛泽东作这首词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虽然打了胜仗,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红军指战员心情还是很沉郁、忧虑的。但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不要说群山雄关像钢铁一般难以逾越,而如今让英勇的红军重振旗鼓向前,表现出了毛泽东和英勇 红军面对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在学习完《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这门公选课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从“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民族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志。
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中庸”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在现代革命语境下的重新诠释。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温柔敦厚的风格,转而采用了更为直接和激昂的表达方式,这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洞察和革命必需的决绝态度。
学习毛泽东的诗词,还让我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无私无我的高尚情操。正如所描述的,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不断磨砺自我,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私欲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任何职位上,都应保持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始终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
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并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同时,我们也应当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那种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不仅仅是一门文学课程,它是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行。它提醒我们,不论是处于何种环境,都应保持革命者的本色,用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时代篇章。
阅读 6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