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上升,4~7月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大高峰期,学龄前儿童正是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面对来势汹汹的传染病,
家长应该如何帮孩子做好防护呢?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可能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主要表现咽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成人感染后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因此家中经常照看孩子的成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将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
临床表现1.发热
2.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3.部分病例不发热仅为手、足和臀部皮疹或咽峡部疱疹。
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1.轻型手足口病的治疗与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基本相同,以对症退热治疗为主。大多数患儿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2.极少数重型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
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
出现持续高热,温度 39℃ 超过 24 小时,或者已经给孩子吃了退热药但是体温还是下降不明显。
2.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
有的孩子咽痛明显,喝不下水也吃不了东西,导致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精神萎靡)。
3.体温正常时精神状态差
如果在孩子体温恢复正常的时候,还是精神很差,比如嗜睡、很长时间不吃东西、烦躁,甚至连哭闹都没有力气的时候,建议带孩子去就诊。
4.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抽搐
如果孩子出现惊跳(四肢抖动),肌肉抽动或震颤、呕吐、皮肤发花、面色苍白等的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0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
0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0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0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1.对症退热治疗:高热时给予口服退热药处理,低热时可物理降温;
2.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多饮水,反复高热患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治疗,防止电解质紊乱;
3.饮食注意事项:吃软糯、偏凉的食物,以流食或者半流食为主,不吃硬的、刺激性大的食物。
1.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且二者之间的病毒种类有高度的重叠性,又都具有传染性。
2.在临床表现上,二者除了都有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外,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疱疹或皮疹的部位了,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一般只存在口腔咽峡处,而手足口病的疱疹除了咽峡之外,还可累及舌和牙龈以及手足、臀、四肢等。
家长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1.保持环境卫生
勤晒衣被,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要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定期消毒物品
水壶、餐具、玩具等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
4.避免接触患儿
不与患病儿童玩耍和密切接触,多胎家庭,如一个孩子发病,要注意及时隔离观察。
若幼儿确诊为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且在上幼儿园,要及时告知老师,以便幼儿园及时消毒、处理,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等工作。
温馨提示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不用过度担心,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家园共筑坚固的流行病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图为幼儿园内外环境大消毒
图为幼儿生活使用的教玩具及活动环境清洗消毒
编辑:沈玉娟
初审:孙晨
复审:陈晓桦
复审:许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