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们课题组齐聚一起研讨“革命题材课文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的带入情感”这一问题。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跟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不理解那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教学此类课文的重要方法。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两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中,分别提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训练。实际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
首先我们明确补充资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情感而用的,要把握好内容和数量的“度”。例如六年级下册《董存瑞炸暗堡》的背景是在建国前的解放隆化战斗,这一背景过于久远,学生大部分不熟悉此段历史。基于学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结合相关资料,领悟董存瑞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长辈,搜集有关隆化战斗的资料,包括重要意义,取得的成绩等等,课中可以结合资料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学生的理解。在上课过程中,适时补充影像片段、文字资料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艰难和危险,从未体会董存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其次让学生查找资料要先指导。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大多数教师会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在搜集资料中,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找到的资料太多,不知道怎么选择。上课时,学生依然无法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梁启超1900年写的,课文中的“今日”是距离现在100多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怎么样?100多年后的现在,中国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搜集1900年前后的中国老照片和反映中国发展新貌的照片。这样紧扣“时间线索”来搜集资料,缩小了寻找范围,也降低了学生查找资料的难度。
最后补充课外资料,要抓住时机。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切准补充课外资料的时机。课前,可以呈现与事件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的生平等有关的课外资料,能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课中,可以依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引入关键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语言与表达方式,感受革命形象,体会爱国情感;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与主人公或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等,进一步深化理解和丰富情感体验。
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董存瑞炸暗堡》为例,老师在教学董存瑞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句子时。
师:“董存瑞等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蹦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的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师:董存瑞为什么要主动请求去炸毁敌人的暗堡?(适时出示资料让生了解炸暗堡的重要性)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