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作为中华名族在先秦、西汉至魏晋时期一个特殊的文字载体,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人文、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等重要信息,同时也承载了数千年的人类智慧和思想,与史书并列,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古埃及的草纸、石碑,到古希腊的羊皮纸,再到古印度的树皮纸,它们都是文字的载体。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文字载体最为丰富的国家,从古老的陶器到甲骨、金石再到竹木和帛书,直至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中华先民们尝试了丰富的书写材料,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牛肩胛骨刻辞
龟甲刻辞,商代占卜用的龟甲,多数用腹甲,少数用背甲。
长沙简牍博物馆主要陈列的是先后在长沙发现简牍。
其中,最为惊人的是1996年10月17日在现长沙五一广场发现的十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
这张照片是简牍刚出土时候的样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最初出土的简牍是结成板块状的,而且有厚厚的泥,可以说是满身泥泞污渍,饱含水分,竹制严重腐朽,纤维都分离了,颜色深褐且字迹散淡。对出土吴简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剥取和清洗,其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精细。每剥取、清洗1枚吴简,需要40至50分钟,共使用30来种工具,须经过剥取、粗洗、中洗、精洗、脱色、脱水等多道工序,尽管如此,还得高度绷紧神经,小心翼翼,绝不能对吴简上的字迹有任何损伤。
为什么它们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且长沙气候潮湿,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
简牍的形制是指简牍长短大小的制度,不同的形制有不同的名称。
削制而成的细长形的叫简,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竹简和木简;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在北方制作简大多用木材,而在南方就多为竹简了。
简通常只能写一列字。
而这像木板一样宽大、厚实的叫牍,牍比简要宽、要厚,书写文字更多!
除了简、牍之外,还有“莂”。长50cm左右(前半手臂的长度),宽约3-4cm,厚约0.5cm,形制较大。每简文字少的仅十多字,文字多的达二百七十多字。
“莂”是把缴米、缴布、缴钱这三种券书汇总在一起制成的合同券书,然后将其一式两份或三份的券书剖开。汇总券书时是先记录在一整块木牍上,核对数据无误后在木牍的上端写下宽扁的“同”字,然后再剖开一式两份或三份作为凭证。若多木牍真假有争议则把三份牍合在一起,能把“同”字合在一起,则说明文书是真实的(现在所说的“合同”就源于此)。
木简原有两道编绳,是写好后编联成册的。与现在的三联单类似。
这是田家莂,“田家”是指租田的百姓。
这一种形制叫“封检”,用于封缄各种物品及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说明用于传送、封存等。封检上面一般设有封泥槽,人们用绳子固定物品后,把绳子绕进绳槽内,然后将绳结放在中间镂空的区域,接着填上一块带有粘性的湿黄泥,并盖上自己独特的印章,等黄泥干了之后物品就被密封起来了,如果运送的途中黄泥脱落或者破损了,就说明里面的东西有可能被人翻看过了,这样就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有些封检虽没有墨书文字,由于封泥上有印文,也具有信用功能。封检的凹槽底部大多有三道刻痕用于固定绳子,成语“三缄其口”很可能与此有关。
简牍的制作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南方竹子居多,北方木头居多!
片解是将用来制作简牍的竹木剖开,再将其截取成一定长度的窄条。将竹木片解成条状后,还需对其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书写的一面还要打磨光滑。
因为新竹有汁,容易虫蛀,写上去的字也容易熨开,所以古代凡是制作简牍的人,都会将新竹竹片放在火上烤干。这在当时陈楚之间称为汉,汉就是去之的意思。宋代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有一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是史册的意思,意思是一片丹心永照史册。汗青的本意是指简牍制作的杀青这一工序,后引申为书册。木质的解毒也会经过干燥处理,在刮削平整、打磨光滑之后,书写之前会经过一道用特殊液体涂染的手续,以期不变形。
使用简读书写文字。文字较少,易简易读即可,文字较多,则需写在若干简牍上。为防止检测错位或漏简等情况,古人便将简牍编连。单独的一枚称为简编,连起来的简牍称之为册,因而后人把这种书籍制度称为简册制度。这也是今天我们把一本书叫做一册书的起源,古文字里的“册”字是个象形字,像极了竹木简用绳子编连成册的样子。
制作简牍需要斧、锯、削,刀、凿、刨、钻等。大的工具做粗加工,小的工具做细加工。斧、锯、锛是用来做片解工作的,凿用来挖槽或穿孔,而钻洞可以用尖刀穿透或钻钻透。
这个笔比较特别,发现没,一头写字,另一头有点尖锐!方便古人携带,直接插在头上即可,居然还能当发簪!
这是削刀,刻写竹简的时候,如果出错,就将错处削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橡皮擦!
这也是删除的“删”字,旁边有一个立刀旁的原因!
除了简牍在,还发现了比较有意思的!
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鸠,谐音九,寓意长长久久,并且斑鸠的食道是直的,是希望老人牙口好,吃饭不被噎着,也是希望老人身体健康!
这枚简文其实就是一份请假条。记载的是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即公元前42年,侯长郑赦的父亲去世,需要回家奔丧,甲渠士吏将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向上级报告。
乘法口诀!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
从木牍上我们可以看到里耶秦简九九表从开头的“九九八十一”(从9开始,我们现在的从1开始背诵)到末尾的“凡千一百一十三字”,共有39句。其中一句“二半而一”一句,意思是说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这说明早在秦朝时代就已经有分数的概念了。最后一句“凡千一百一十三字”,说的是乘法表中所有乘积的和等于1113。再就是“凡千一百一十三字”中“字”的意义,根据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这个“字”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筹算单位。
许迪贪污盐米案木牍。
大概说的是当时录事掾潘琬(文书里有)等官吏奉督邮之命对许迪(文书里有)贪污盐米案的考实报告。录事掾是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书记员。当时许迪被差遣到洼口典卖官盐,他利用职务之便,盗用了卖盐所得的米一百一十二斛六斗八升。嘉禾四年核查仓米时,发现账目数与实存数不符,追查到典盐掾许迪头上。案发后,第一次考实许迪时,他承认了犯罪事实,官府判他斩首。后在录见督军时,他改辞翻供,并指使他弟弟篡改相关账目。第二次考实时,终于再次承认盗米的事实。最后他还是被判斩首,其妻子、子女没入官府为奴。
这是一对放大的对书俑雕塑。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头戴高冠、身穿长袍,是文官的形象。他们正在校对简牍上的文字内容。其中一个人拿着毛笔和简牍,另一个人正在念读内容。
古代没有打印机,全靠人们手工抄写文字,难免会出现错误,校对中一旦发现错误,就会用书刀将简牍上错误削去,然后再重新填写。
在两人中间还摆了张书案,案上放有笔、砚、简册等校对工具。
博物馆里简牍内容从经史歌赋到诏书律令,从诸子百家到民间文学,无一不蕴含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宝贵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