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越来越难,是当代无数父母的心声。
以前,我们只要照顾孩子穿衣吃饭、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孩子自然而然就长大了。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涌现,父母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时陷入焦虑与迷茫:
到底该如何教养,才能让孩子在各类心理问题上避坑?
面对孩子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该如何应对才能提供有效帮助?
为了帮助父母们找到更专业的心理问题解答方案、做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控堤坝,5月29日,扶鹰教育特别邀请哈佛大学第一位华人心理博士,香港城市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岳晓东教授做客【王金海聊教育】直播间,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疗愈课题。
对谈要点摘录如下,满满干货,值得收藏学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岳晓东教授认同王金海老师提出的“发展路径单一,让升学高考成为人生的重要一搏,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情现状,是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他认为,中国的学龄儿童,是全世界学龄儿童中活得最累的。而造成孩子精神崩溃,出现“休学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比如游戏或其他兴趣爱好,父母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学业,把这些都限制了。
另一个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要“玩命做”。比如说功课,明明学不下去,还是要马不停蹄地学。
这两方面造成了孩子的内心撕裂、情绪走低,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达到爆发期。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内心冲突引发精神差”。
那么,在社会体制无法短期内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两位老师提出,谁能够适应得更好,谁就是真正的高手。
岳晓东教授举出自己书中的案例——“全哈佛最自卑的孩子”,提出一个重要的“适应”方法,那就是自我接纳。对应到普通初高中孩子的情况,同样适用。
很多孩子有学业的压力,不想去面对学校竞争的环境,本质上是对自我的不接纳,不允许自己平庸,希望自己卓越。当孩子因为低效学习或其他各种原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接纳的精神,这对保持孩子内心的韧性非常重要。
如何看待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与伤害?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岳晓东教授提出,很多父母把“正面管教”误操作为“全面管制”,不仅培养不出孩子的内驱力,还让孩子感到很窒息。
王金海老师结合扶鹰教育接触的大量家庭实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父母对孩子的干涉,那就是手伸的长度。父母的手伸得太长,久而久之孩子的事成了父母的事,孩子还很抗拒;父母的手伸得太短,孩子在早期缺乏方向感和辨别力的时候,无法得到引导,会缺失力量。
如何掌握这个分寸?两位老师一致认为,在这件事上,没有万能模板或者说标准答案,但是,却有一个方向可以去把握。那就是,父母说每句话、做每件事的站位,是否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被理解、被支持、被信任。
岳晓东教授指出,每个人都是解决自我问题的专家,拥有自我疗愈的能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应当扮演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发掘孩子的优势,激发其自身的能量,最终形成自我驱动,即“助人(孩子)自助”。
比如,父母帮孩子梳理“里程碑事件”,回顾那些孩子自己曾创下的成功,这对于孩子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父母所做出的种种给予力量、给予支持的行为,恰恰是心理疗愈的最高境界,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父母应当努力避坑?
岳晓东教授提到,家教有三大误区。
第一,以爱的名义残害孩子。不去分辨孩子的优势与劣质,绝对化地过度要求孩子,让孩子很受伤。
第二,拿别人家孩子打压自己家孩子。很多父母甚至对此有“成瘾行为”,习惯用别人的优秀反衬孩子的不足。
第三,对孩子只看出色,不看出力,只看成绩,不看成长。
王金海老师表示,这和扶鹰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扶鹰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看见”和肯定非常重要。不断强化孩子的进步,就可以慢慢弱化孩子对现阶段失败的关注,让孩子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命运掌控感,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父母如何为孩子打造“助力孩子心理健康”的原生家庭?
岳晓东教授表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鼓励孩子玩”。
人要劳逸结合。对于孩子来说,“逸”要大于“劳”;成人之后,有了更多责任,“劳”才大于“逸”。然而,很多父母一早就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
孩子为什么抑郁呢?因为他没有乐趣,再没有成就感,再过度透支、疲惫不堪,这些逐渐累积,孩子出现“快感缺失”,慢慢滑向情绪低落,最后就演变成抑郁的状态。
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王金海老师举例,以前的孩子,背着大人偷偷摸摸也要跑去游泳;而现在的孩子呢,被父母逼着去上游泳班还不愿意去。为什么?因为多了一个“监督者”,父母的看管和逼迫,会剥夺孩子本来的兴点。
岳晓东教授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现在,父母们把“玩”设置成了规定动作,规定孩子玩什么、怎么玩,这种行为的底层其实是一种很功利的心态——由父母去评判,哪种玩对孩子有益,就去进行哪一种游戏。孩子自己没有选择权,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孩子真正喜欢玩的是什么呢?不少家长可能会提出手机游戏的问题。岳教授认为,游戏不是问题,过度游戏才是问题。岳教授拿自己教育儿子的故事为例,指出,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父母要适当允许,关键是如何建立家庭契约、因势利导,做的好,甚至可以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和自律能力,“坏事变好事”。
除了对手机游戏保持适当开放的心态,父母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孩子趣味性运动的爱好。岳晓东教授说,特别是挥拍类运动和游泳,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两种健康运动项目,对心理问题预防有积极作用。
两位老师身为家长,对当代父母的矛盾痛苦感同身受,同时也提出了殷殷期待。希望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时反思自己给到孩子的是优质陪伴还是劣质陪伴,别让原生家庭成为原罪。
在此次访谈对话结束后,王金海老师为岳晓东教授颁发了扶鹰家庭教育研究院顾问聘书。
为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帮助更多家庭和孩子走出迷茫和困惑,扶鹰教育联合国内外近50位权威教育专家,以及奋斗在一线的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成立了扶鹰教育研究院。
目前,扶鹰教育研究院特聘的顾问讲师有犯罪心理学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各位专家教授通过论坛、讲座、会议等形式,在各自领域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金海老师&岳晓东教授联合推荐
心理学爱好者入门必选书目
《登天的感觉》
扫码即可购买
▼▼▼
“王金海对话名家名师”是【王金海聊教育】打造的一档对谈栏目,目的是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家名师请到直播间做主题分享,给到家长高质量的内容和陪伴,帮助家长在孩子教育、个人成长等方面得到启发和收获。目前已先后邀请到“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全国特级名师蒋军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连冠得主汤汤、漫画大师蔡志忠、“博士老爹”蔡笑晚、清华大学科学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李永斌教授、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老师、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等诸多名师名家。接下来,扶鹰仍会持续邀请更多名家名师来分享精彩内容,敬请扫码预约关注呦👉
更多育儿知识,记得扫码免费学习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和“转发”并扫码预约。每一次转发都将为更多家庭带去一点微光
扶鹰教育普洱市家庭教育基地
扶小鹰AI双语阅读馆
联系人:陈天龙
电话:1376993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