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纪念
昨天是我可敬可親的表哥出殡的日子,表哥从此与我们阴阳相隔、永远分离,去向另一个极其极其遙远国度、去和天国里的表嫂团聚。
愿表哥一路走好,愿表哥在天国里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健康、幸福、写作开心。
想起与表哥在世时的几次幸福相聚,想起十多年前他来我家小住,我陪他去看他的母校沈阳市七中时他兴奋、喜悦的眼神;想起我二次上丹东时,平时省吃俭用的大哥在饭店热情招待我们时他劝我们多吃、吃好时的慈爱的目光和亲切的语气;想起2015年表侄表侄女陪他来沈时他对我编制照片书的热情鼓劢;想到他来那天虽然有病出院不久,请我们大家到沈阳中街老边饺子馆吃饺子的温馨情景;想到他弥留之际头脑的清醒,和与疾病抗爭的顽强毅力、活下去的渴望;及看到我來看他时他的激动心情;我潸然泪下……
大哥是在今年春节前发病的,表侄、表侄女几次让他住院,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他实在不愿意因住院给子女添麻烦。
六月初因病太重,表哥终于听从子女劝告而入院治疗,也许是上天怜悯表侄女、表侄护理表哥的辛劳,也许是上天不忍心表哥日久遭守疾病的折磨,患老年肺结核,与病魔顽强抗爭了半年多的无比坚强的大哥终因年迈(93岁)体质极度衰弱、在7月11日停止了呼吸。
呜呼哀哉,我的好表哥!!!
呜呼衰哉,我的亲表哥!!!
我拿什么来纪念我的表哥。
表哥早年参加革命、从部队转业后把毕生精力投身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晚年离休后爱上写作,并有大量文章见报。写作是大哥最喜欢的生活状态、写作也是大哥最高兴的生活方式,我想、纪念大哥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我所保存的他的精彩文章、隽永文字编辑、发布、永久保存,永不忘却、我想这应是对表哥最好的纪念。
今天,我没有到教会去做主日礼拜,我用一整天的时间编辑此文,把表哥在世时分享与我的六篇文章汇总于此,永远珍藏,以尽兄妹之情谊、以作永远之回忆。
我的好表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说明:本文全部图片除本人所摄的表哥故乡图片及有关选用历史人物诗词编辑图片外、其它均由网络下载。
西溪马连 2019.07.14
王承烈 表哥 照片
表哥文章 第一篇
景中有文 方能远行
王承烈
旅游是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不是一般游山玩水,近几年,许多老同志到外地旅游,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风景园林中的明联,明诗、明文,供游人赏心悦目,抒发情趣。而在我们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丹东的景点园林中却难以发现。无疑,我们在表现民族文化、文明、文采的这个“文”字上就“缺今少古”。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景中无“文”,又焉能“行远”?纵自然景物胜似“天堂”,也难免令人感到不够理想。何况天下风景绝非“这边独好” ! “文”不是可有可无的区区小事。“江山也要文人捧” (郁达夫《咏西子湖》句) 、“江山也要伟人扶” (袁子才《谒岳王墓》句) 。倘无“文”,那景中一绝的“泰山日出”也要黯然失色;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不过是一副无题的“立体山水画”。也无法理解“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真谛。别小看明联、明诗、明文对风景名胜的作用。凡久已闻名的历史建筑,无一不是以“文”名,以“文”存的。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孙髯翁180字长联,能使“春城”风光倍加妩媚,吸引着中外大批游客流连忘返;元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春风阆院三千客,明月杨州第一楼”名联,曾誉满大江南北,使古城扬州的知名度更上一城楼;唐张继的“枫桥夜泊”,居然能使寒山寺的古钟长鸣不已,震撼东瀛,招引众多日本游客,源源慕名而来;黄鹤楼重建之后,武汉酒厂的“黄鹤楼”一跃而为名酒,畅销不衰。 为什么?………总之,不少古典和当代名著在今天的旅游中大放异彩,似“超级信息”“超级广告”,转化为惊人的物质力量。旅游是一门学。
欧洲国家旅游业之所以兴旺发达,蝉联世界之冠;亚太地区许多旅游资源远不如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能在客源上与我国一争高低?主要不外两点:一是他们大都善于把旅游事业同文化事业及城建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把游览区的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合起来;二是它们都具有一流文明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所以,景中有“文”,方能“行远”,只是国情不同,“文”中有别就是了。
振兴我省地区旅游业的关键,必须以此为起点,抢在“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的亚太地区时代”到来之前。最后,为重修锦江山上的锦江亭推选一副早已流传的“丹东地区风景名胜楹联”。即:山形居万里雄图,看东枕鸭江,西连凤岭,南怀虎岫,北控龙沙,纵游来此地,策杖低徊,健羡前贤劈蓁莽;因景得四时胜概,爱春荣烟柳,夏艳风荷,秋灿霜林,冬凝雪嶂,怀隐想他年,携琴啸傲,愿留佳处筑茅庵。
注:此文刊登在1991年8月15日【辽宁老年报】第一版、及第二、三班中缝。
附 丹东锦江山公园图片
表哥文章 第二篇
鸭綠江名古今谈
王承烈
今天的鸭绿江,据史料考证,即古代的鸭卢水,也叫邑娄水。邑娄是春秋战国时期继肃慎之后,聚居在东北东部山区的少数民族。邑娄一词又有燕娄、邑勒、伊勒、鸭卢等许多不同译法。按人们的心理习惯选称鸭卢水。
在与唐王朝同时期的东北地区,有著名的渤海国。当时地方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西京鸭绿府的府名实来自鸭卢水。唐人杜佑《通典·高句丽下》:“鸭绿水,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可见,在唐王朝与渤海国时期,“鸭卢”已演变为“鸭绿”只有“江”与“水”一字之差。
辽王朝时期设有“鸭渌(绿)江女直大王府,“女直”本为“女真”,因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成“女直”。 “渌”原为“绿”,也可能出于某种忌讳而更改。
鸭绿江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江名,到了宋,金时期,为各族人民一致肯定,沿用至今,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出塞曲》中有:“却回射雁鸭绿江,箭飛雁起连云黑”名句;《书事》一诗又有:“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古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句,诗中的“鸭绿”即鸭绿江,“祁连”即“祁连山”。金女真贵族诗人完颜踌的《思归》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句, 饶有风趣,曾广为传诵。
这类古诗虽年代久远,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起来仍像鸭绿江水那样清新动人,如能广泛搜集筛选,建一座“鸭绿江诗碑”,对开放沿江旅游资源,提高丹东知名度,想来定会大有好处。
注:此文发表在1993年12月5日《丹东日报》第七版<文化绿地〉专栏。
附 鸭绿江风光图片
表哥文章 第三篇
『机』不可失于『请示』
王承烈
电影《重庆谈判》再现当年毛主席赴渝前夕和刘少奇同志的一段谈话。少奇同志深感代理主席责任重大,谦虚地对毛主席说:『遇重大问题及时向主席请示。』,毛主席说: 『不必,时局瞬息万变,请示是要误大事的。』这句话是针对当时一触即发的内战形势说的,它所揭示的道理直到今天还起实在的作用的,这就是『机』不可失于『请示』。
虽然在市场经济中,抓机遇同往昔在战场抓战机的性质大不相同,可却有一个共同的机不可失或不失时机的内在联系,市场如战场,机遇如战机。战机是从来不等人的,机遇也是一向如此,特别是在该请示而来不及请示的关键时刻,无数实践已经或正在向人们昭示: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是让人们主管的请示服从客观的机遇,才能抓好机遇,反之,如果以“权”为上, 硬让客观的机遇来服从主观的请示, 那就非丧失机遇不可。我省有两个典型企业的做法是对这一客观规律难得的活教材。请看:
国有中型企业——大连液压件厂之所以发展成今天这样独具特色的『多枝嫁接』式外向型企业模式(厂内全面合资合作,厂外农村建立第二生产基地,国外建厂发展跨国公司),去年产值、利润比『嫁接』前的1984年分别提高十倍多,人均收入提高四倍多,出口创汇二百二十二万美元,其因何在?关键在于厂长一行去国外考察,在该请示而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大胆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当场引进美国威格士公司大中小标准动力站技术。倘若他们当时经受不住『超越出国考察大纲』、『私自草签合作协议』以及『合理不合法』等一连串责难,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吗?
同样,另一国有中型企业—辽阳啤酒厂,如果领导班子不是自觉地遵循『机』不可失于『请示』的规律,不是在关键时刻坚持请示服从机遇的决策行动,不是果断的采取『先操作、后汇报』的招法,如何能赢得时间,屡屡抓『机』得手?如何能使『美月』啤酒在一蹶不振的『霜叶』摊底上,诞生不久竟跻身于『亚运』指定用酒行列,继而登上巴塞罗那我奥运健儿唯一饮用啤酒的高台阶?
事实说明,『请示』服从『机遇』,『机遇』高于『请示』。当然,在正常情况下,需要『请示』,需要组织纪律性,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每个人。但是,在非常时期,在机遇面前,如果一味等待『请示』,恐怕就要贻误战机,机遇一去不回来。与其等待『请示』,唯上、唯书不唯实,不如抓住机遇,当机立断,抢上市场经济的潮头,『狗年』开始,我们应更新一下观念,别因请示而错过时机。
注:此文1994年2月22日发表在《辽宁日报》第六版<经济专刊>专栏。
表哥文章 第四篇
表哥文章 第五篇
奴化教育中的日本”驴 ”
作者 王承烈
1942年初,我考入奉天省立奉天第七国民高等学校。校址在奉天市大西边门里三段金城电影院附近。学校原为商科四年制,每个学年四个班,共十六个班,学生八百多名。1944年后为适应“勤劳奉仕”之需要,改为工科。学校正副校长两人,正校长先为张全格,后卫崔维清;副校长是日本人佐佐木重宪。教职员多数是中国人(当时称“满洲人”),日本教员先后不超过五人。别看日本教员少,正校长和教务主任却管不了,特别是一个叫石堂宽的珠算教员更是学校一霸。他经常打骂学生,欺压中国教师,同学们给他起个外号“叫”——日本“驴”。
打骂学生似乎是石堂的天性和天职。每当“早训”,他就以不是教官胜似教官的身份跳上台,摆出一副日本武士道的架势,开始命令全校学生:立正!向前看!挺起胸!把手伸直! ……继而大骂几声“混蛋”、“奴隶”,然后就在同学们的动作上找“毛病”,抓几个“倒霉”的,或在原地打,或叫到前面打,挨打的同学每个都是鼻青脸肿,半天爬不起来。中国老师站在一旁既无力制止,又不忍观看,一个个只好溜回教员室。
石堂体罚学生有很多毒招、损招。夏天热,他就罚你跑步,时间多长没准。有的同学被罚跑三、四个小时,挺不住昏倒在地,只要不死还得爬起来继续跑下去。冬天冷,他就罚你脱掉鞋子,光着脚板跪在冰凉的砖地上,跪到啥时候不一定。我在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年终即将毕业的跪了三个多小时,伤势如何可想而知。
每当石堂的珠算科,同学们好比一次“鬼门关”, 不一定是谁,准有挨打的。实际上,珠算课并不多,每周顶多2课时,有时一堂课没有。就是这样,大家还是感觉珠算科太多,轮到上珠算课的时间太快,眨眼又到了。 一堂课的时间明明是45分钟,但总感觉比一年的时间还要长。我们二年三班的教室正对着教员室的后门,一发现石堂出来,大家就不断小声报信:“喂” ,‘驴’来啦! ”迅速各就各位,规规矩矩,鸦雀无声,真有点像今天看抗战影片中“鬼子进村” 的情景。不同的是 ,抗战影视片反应的是中国人民如何主动积极,机动灵活地打鬼子,而我们却在日本法西斯的统治下 ,只能想方设法在课堂上不挨鬼子打…… 可实际上始终避免不了挨打。 一次期末考试,计算题一大堆,如果算盘不熟练,一堂课很难完成。 试题发到手, 谁不听‘驴’的一声“始”,就擅自动手,非挨打不可;到时间,谁不听‘驴’的一声“止”,还在继续运算,也难逃挨打的厄运,眼睛不能向旁看,否则,随时可能“打祸”临头。考试进行不到十分钟,只听‘驴’腾地蹦下讲台,直向我这边扑来,二话没说,把同我靠膀坐着的姓陈的同学拽起来暴打一顿,我虽没挨打,但总像打我一样难过,心想:中国人啥时候能不被日本人任意打骂?挨打不算完,多数挨打者,事后至少得给“驴”滚上二百个鸡蛋,简称“蛋滚驴”。不然,你就休想混过“鬼门关”。
小小鸡蛋何以有如此“神通”?这里需要说明:据说生鸡蛋拌大米饭是战时日本人的美食,石堂最好这一口。伪满实行战时“经济统治”政策,严禁买卖农副产品,违者以“经济犯”论处。市内根本看不到见肉、蛋。到伪满垮台时,沈阳县划归奉天市郊区才稍微放宽。 然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世上既有“蛋滚驴,岂能没有““驴滚蛋” !
一天午后,该死的“驴”的珠算课又到了。在恐怖的气氛中,同学们照例在紧盯着“驴”的动向。奇怪,直等到下课铃响,仍不见“驴”的影子,第二天,听到班主任梅老师和别的班级消息灵通的同学们说,石堂已被英语老师倪介民(外号“倪嘎子)给打跑了。大家听了都拍手称好,好像掀掉了压在身上的一块大石头。
情况是这样的:那天午后,教员室的一头,日本教员只剩石堂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没人理他;而在另一头则有七、八位中国教师在一起说说笑笑,形成一头冷一头热的强烈反差,这对压根视中国人为奴隶,把自己当成上等民族的石堂来说,心里必然不是滋味。于是压抑不住驴性走到中国教师面前蛮横的训斥。“驴”以为,只要在中国教师面前一“尥蹄”,中国教师就会老老实实照听不误。可这次他万万没想到,不仅没吓住中国教师,反而被不憷硬的英语老师倪介民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石堂在校多年一直是打中国人的,这回颠过来挨中国人打,大有奴隶打主子之感,岂能善罢甘休。于是顺手从办公桌上抓起一把小刀,准备行凶。中国教师一看不好,群起上前拉偏架。倪介民趁机跑到校长室,用英语向佐佐木校长告了一状,说石堂撒野欺负中国教师,甚至要动刀杀人。佐佐木听了大吃一惊,急忙跑到教员室一看,果然,石堂一手捂着嘴巴,一手拿着裁纸刀,倒驴不倒架,还气势汹汹的戳在哪里。佐佐木啥话没说,上前一把夺过了石堂手中的刀,随即把他领到校长室,狠狠地训了一顿。这条在校横行无忌、称霸多年的日本“驴”就永远“滚蛋”了。倪介民老师没有被调走,平安无事,直至“八一五”东北光复。
佐佐木处理石堂问题为什么这么果断?据同学们的日常议论可以断定,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从一年多的“大东亚战争”急剧恶化的形势,已经深切预感日本迟早非完蛋不可,想给自己多留点后路,不愿被石堂拉近“死胡同”。战争初期,佐佐木曾向全校师生讲过几次皇军的“赫赫战果”和“节节胜利”。可是,自所罗门海战和中途岛,瓜岛、阿兹岛等重大战役惨败、山本五十六阵亡、侵华日军陷入困境以及意大利无条件投降以后,佐佐木便日益萎靡不振,成天愁眉苦脸,躲在校长室,不愿登台讲话。总之,佐佐木的悲观情绪与石堂的很快滚蛋有直接关系。
“往事”并非事事“如烟”。半个多世纪前,在奴化教育中,日本‘驴’肆意打骂我同学的声音,至今犹在耳边回响。它时刻在警示后人:科教兴国,勿忘国耻!
王承烈写于 二000年十月十七日
注:此文收于齐红深主编《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一书。
编者注:《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 内容概要大型丛书《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是抗日老战士、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郭峰同志任名誉主任,齐红深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它由1250位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和四千多件首次发表的历史图片构成。 这是80多位专家学者花费二十多年心血抢救到的即将随风而逝、不能再生的文化遗存,是中国民众对二战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真实记录,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库和民族精神赖以生长的土壤。
表哥文章 第六篇
国耻难忘儿时歌
王承烈
“一二一,上前敌,打败小日本,拔掉膏药旗;一二一,上前敌,打死狗汉奸,吃个面酸梨。”
这首《抗日儿歌》是“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我六岁的时候,在家乡沈阳陈相屯大朱庄子村悄悄学会的。七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1932年秋的一天,我们大大小小一群孩子在村西头的路边学着当兵打仗玩。肩上扛着用着高粱秸做的“大盖枪”,腰上扎着用大豆杆编成的“武装带”,整整齐齐的迈着步,大孩子当班长,领头唱的这首不知是谁编出来的《抗日儿歌》。可是正当我们兴致勃勃边走边唱的时候,被村里一位老长辈看见了,急忙过来制止说:“你们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咱村离火车站这么近,要是让小鬼子知道了,全村的人可就都没命啦!快别唱啦! ”从此以后就感觉唱歌的自由没有了。小日本为什么敢于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大中国又为什么总是害怕小日本?
这个问题一直在心中弄不明白。七岁上学,有位李老师教学生唱《苏武牧羊》,每天早课前都要唱一遍,同学们都爱唱这首歌,越长越有劲,百唱不厌, 今天还记得清清楚楚:“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做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少亏,敢叫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从歌词上根本看不出“反满抗日”的意思,可是没唱一年就被禁了。即不准唱,又不准弹奏,我有个在柳匠屯高小念书的三叔很喜欢用七弦琴和大众琴弹奏《苏武牧羊》,非常好听。一次我在三叔家听他弹的正起劲,边弹边唱。突然,五爷神色惶张地进屋说: “有日本飞机,快别弹了!”三叔立即停止。我还没听够,心想:五爷的胆子也太小了,飞机在天上,怎能听到屋里的琴声。当我跑到院里一看,果然有两架标着“红膏药旗”的银白色小飞机在头顶上空盘旋。事后才知道,五爷担心扔炸弹并非胆小害怕,因为不久前也是两架鬼子飞机在柳匠屯西面的一个村子扔过炸弹,炸死炸伤不少百姓。而后有位史老师教唱《渔光曲》,还选一些女同学边唱边舞,村民很感兴趣。但好景不长,很快被禁了。据说作者利用这首歌鼓励劳动人民进行“反满抗日”谁再唱就是政治犯。
新歌被禁,旧歌也难逃厄运。用岳飞《满江红》谱写的旧军歌也一律不准唱。因为这些歌曲虽旧,但民族气节十分突出,很能鼓舞广大人民的“反满抗日”斗志,日本鬼子和汉奸走狗听了都非常害怕。因此日伪统治者强制学生唱《满洲国歌》和《日本国歌》,外加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唱的《何日君再来》、 《满洲姑娘》以及李香兰的电影流行歌曲等等,借以奴役东北人民。
今天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小时做梦也想不到的,而我们小时候的奴役生活,也是今天孩子们做梦想不到的,但有一个非常危险的“梦”,我们大家必须时刻警惕想到,这就是:日本右翼分子亡我之心不死,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仍在做军国主义的美“梦”。
附录 表哥故乡 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镇朱庄子村 晚秋风景图片
编者 摄干2015年10月18日
表哥母校 奉天省立奉天第七国民高等学校
既現在沈阳市第七中学图片
写在后面的话
表哥与表嫂育有一男三女四位子女,大哥教子有方,且身教胜于言教。除四位子女中有一女因孩提时生病穿剌留下后遗症外,其它三位子女积极上进,且素质好、正直、善良、孝敬父母、看重親情。
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侄编辑出版的摄影后期技术处理方面的书籍,其技术指导图片、文字编辑勘成一流。
表哥生前最最喜爱的重孙子,小宝贝天真、聪明、活泼、可爱,从小看大、三岁到老,長大后应不是平庸之辈,表哥在天之灵定得安慰。
西溪马莲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