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灭绝,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文化成就未来,传统不容忘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还是有所欠缺。为此,公园路万科紫郡小学开设了《韵·传承》传统文化传承特色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着重动手体验环节,让同学们多感官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印象,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学期《韵·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兴趣活动涵盖了传统民俗、传统工具、传统纸艺、传统陶艺、传统戏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一年级的同学们学习了《白盐百年寿》、《珠响账目清》、《一碗装乾坤》、《捷足逐队高》、《窗棂开红花》和《一锤定音色》六节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兴趣活动中的表现吧!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窗棂开红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这节课我们请来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剪纸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剪纸知识并教授同学们去创作。看看同学们亲手剪的窗花多漂亮!
看,《一锤定音色》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传统工具锤子的知识。锤子常用来敲钉子,矫正或是将物件敲开。木工的主要工具有:墨斗 ,鲁班尺,锯子,斧子,刨子,钻子,锤子,铲子。
二年级的同学们本学期学习了《云帆济沧海》、《古典造影法》、《齐唱落离莲》、《秋毫墨韵浓》、《巧手攻坚木》、《粉末大舞台》和《华夏有衣裳》。
在《粉末大舞台》这节课中,我们有幸请到李老师,他是国家二级演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任职于山西省京剧院。他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进行戏曲知识的讲解以及戏曲表演的展示。
同学们知道脸谱的颜色表示什么?红色表示人物忠勇、黑色表示人物刚直、白色表示人物专横奸诈。
《华夏有衣裳》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汉服文化。
汉服的领型是“交领右衽”,为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交领右衽”传统,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三年级的同学们本学期学习了《跌卷毡刨花》《万里筑长城》、《烟锁池塘柳》、《观方圆世界》、《春色正中分》、和《长桥横卧波》。
同学们在《春色正中分》这节课上也收获不少。春分,于每年公历3月20-22日前后,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习俗有吃春菜和农耕等。
《长桥横卧波》课上同学们学习了桥的起源和发展。
“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能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第二阶段:战国到三国时期,以秦、汉为主,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第三阶段: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第四阶段: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
四年级的同学们本学期学习了《束笔于筒中》、《艾灸通经络》、《竹伞遮云径》、《磁石之指南》、《飘飘何逍遥》和《红果压枝低》。
《飘飘何逍遥》课上我们请来了专业的风筝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风筝相关知识并教大家如何放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2000余年的历史。 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着,使其乘风飞空,这种飞行物有了“纸鸢”的名字。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并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发展到及盛,民间出现的风筝作坊及风筝艺人数不胜数。
《红果压枝低》这节课同学们认识了山楂、炒麦芽、神曲这三种材料及价值。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是我国特有的果药兼用树种,至今已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其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名列前茅,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炒麦芽也叫大麦芽,主治食积不消,肮腹胀痛,脾虚食少,行气消食,健脾胃,退乳消胀。神曲可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院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
大山楂丸由山楂、六神曲、炒麦芽配制而成,方中三药均为消食药,其中山楂善消油腻肉食积滞,麦芽善消米面食积,六神曲消食积兼能醒脾和胃。
五年级的同学们本学期学习了《榻上梦初回》、《闲摇轻罗扇》、《威仪椅上坐》、《开编竹简香》、《灯影千古事》和《纸上的文明》。
同学们在《灯影千古事》这节课上学习了皮影的知识。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伤心难过,茶饭不思。某日大臣李少翁遇到孩童于拿布娃娃玩耍,阳光下布姐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如生。李少翁受到启发,他用棉为材料制作了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晚上围上方唯点亮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栩栩如生,武帝看罢龙颜大悦,从此皮影戏渐渐流传下来。
《纸上的文明》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了解了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一起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造纸方法是抄纸法,抄纸法相对于其他造纸方法来说制造速度较快,具体流程是: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和透火焙干。
六年级的同学本学期学习了《养生第一糕》、《斫竹编青蓝》、《宫廷一抹蓝》、《土木奏华章》、《元宵乐团圆》和《健康养生锤》。
《元宵乐团圆》这节课上同学们学习了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及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汉武帝祭祀“太一”的活动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在汉魏之后作为民俗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2008年6月, 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和踩高跷等。
《健康养生锤》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养生锤的历史以及敲打方法。养生锤历史悠久,宋朝时,人们便开始以锦布包制香料进行捶背、敲脚、按摩经络。只不过流传不广,直到清朝,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第五三回:"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养生锤主要药材有:艾草、干姜、决明子、薏米仁、
柏子和川芎。
养生锤敲打方法:捶肩颈、捶腰背和捶双腿。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本学期我们的课程就结束了, 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堂,一次次认真仔细的制作,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劳动的快乐。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相信通过本课程能够让同学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同学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祝愿同学们扎根在文化沃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