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文高考真题word版(精校两遍)网络收集)(不完整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就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能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囫囵的感觉,比如,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他们身上有一种野的东西,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身上被家人强加了众多的文明和规矩。我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不喜欢这些。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权,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我想当个野孩子,但是我既没有马也没有牛,没有牛马就没理由一个人往野地里跑,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草料我们不缺,每年稻草都烧不完;切草的铡刀也有,生产队分单干那年我替家里抓阄,抓到的就是一把铡刀。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厉,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圆形的锯片发出陡峭的寒光,如此之大,过去一直困惑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样的电锯足可以把无穷粗无穷长的木头都给切开。之前我总为大树担心,为木匠担心,那么粗的木头该如何才能锯成薄板啊。
那头牛离锯木厂不远。那个人家的屋子也很大,两头牛站在屋子的阴影里。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侯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对着肉滚滚的牛屁股拍了一巴掌,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现在我们成了它的主人。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但缰绳在我父亲手里,回不了头,只好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父亲提前给它盖好了牛棚,置了新铸的钢筋水泥牛槽。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只能偶尔抓抓父亲手边的缰绳头;偶尔偷袭似的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人。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驯顺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
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是要拉屎还是撒尿。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姓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肯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一抖一抖的,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会觉得是坐在一个跳动的地球仪上,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拍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苗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水牛极少有如此激烈的行为。我家养过的几头牛中,最激烈者就是第一头,也只有一次,那会儿它刚来我家不久。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别的放牛伙伴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课本或者小说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坐忘尘嚣,那一个白衣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在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父亲买牛是因为“我”比较软弱,为了培养“我”的性格。(错误)
7.作者在描写锯木厂段落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自己读武侠小说的场景中,故意用阴森的环境来衬托读书的惬意。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壮而许之,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孝亲,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有删改)
材料二;
(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 降而为之效死以战 虽欲浣涤其污 而已缁之素 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选自《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为将而降 降而为之效死以战 虽欲浣涤其污 而已缁之素 不可复白
11.C,“被之不死”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
12.C.司马迁因担心李陵抹黑李广而为李陵辩驳。(错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时抗贰师将军的部队)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说出的漂亮话罢了。)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材料一参考译文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骑马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皇帝称赞李陵,答应了他,并下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此时,李陵的军队处境越发凶险,匈奴的骑兵很多。恰好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侯,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详尽说道:“李陵的军队并无后援,弓箭也即将用尽,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告密,非常高兴,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猛攻。汉军向南退却,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撤退。此时军中将士还有三千余人,只是砍下车轴拿在手中,军吏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到达山中狭窄的谷地。单于截断汉军后路,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死亡惨重,难以前进。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了!”于是投降。皇帝希望李陵死战,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帝非常愤怒。群臣皆怪罪李陵,皇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一向的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现在做事一旦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说长道短,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弩,冒着白刃,还是向北同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没有死节,是想寻求机会报效汉朝。”过了很久,皇帝后悔没有及时救援李陵,说:“应当在李陵率军出塞时,再让强弩都尉路博德前去接应。而我预先颁发诏书,才让老将路博德心生奸诈。”
材料二参考译文:
(司马迁裹挟私情而编成《史记》,班固讽刺他不忠,也是公允的)。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这也要嫁祸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奉命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文过饰非,又不断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表彰其家族的世代勋业。他的书,都是背弃公义、拼命袒护朋党的言论,哪里值得相信呢?
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关羽能够重新回到刘备帐下,实属侥幸。假如他在白马之战中不敌颜良而死,那么他就将被永远视为背弃主公、效命于仇敌的匹夫,而又哪里能够摆脱掉这一名声呢?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说出的漂亮话罢了。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掩饰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