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赫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绝”字的不堪

创建于02-15 阅读761
作者:白成亮
文言文是没有发明纸张前的书写方式。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写作方式。谁都知道未发明纸张前的古文都是刻竹片成书的,为节省人工,古人不得不用少量语言表达更多的意思,可是过分缩文减字在表达上就会出现不太确切或模棱两可的现象,让人难以琢磨和解释!
古文言文中经不起推敲的词句很多,比如秦昭王时期就凭史记记载“以金受免”简单的四个字就把请来做相邦的孟尝君判为“受贿罪”,并说孟尝君因此出逃!这个问题还是秦东陵护宝大战缴获的文物‘漆木高足果盘’给他平的反。这个‘漆木高足果盘’正是孟尝君在秦国担任督造时期制造的。科学鉴定家在这个盘的底部发现了用针刻的几行字,说明当时有一个名叫‘金殳’的相国诬告、迫害孟尝君!迫使孟尝君离秦!这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
你想一想,只有在秦大约一年的时间的孟尝君凭他原来在齐国的富有,绝不会犯那低级的受贿错误。如果没有其它佐证就凭 “以金受免”的四个什么事都说明白的字就给人定案、定性,恐怕就不恰当了,究竟是人之过?还是文字之过呢?
古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思维形式以及内容,说不清楚的事也太多了,特别是用文言文写的法律条文没法讲得清楚。一人解释一个样,怎么解释的都有,那就难有准确度,钻法律的空子的有的是!多几个字不行吗?写的清楚些不好吗?就应该打糊涂仗吗?特别是预测的书籍,你没法弄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怨不得这样重要的技术几乎断了线。要不是邵伟华把古文变成白话文哪能谈到发展?
再比如论语里边的那个“韦编三绝”。过去有人分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经常吃不上饭,手上无力,连鞭子也拿不住,连掉三次,叫“韦编三绝”。今有人说“韦编三绝”是勤奋学习造成的“韦编三绝”。是说那个穿书的牛筋被翻断、更换了三次。这两个说法的起因不一样吧!事实说明过分地强调减字缩句就有说不通的地方,解释错了的有的是。
就这个韦编三绝的“绝”字用的也不太妥当,更显不出水平。如果说鞭子应该说“三坠”、“三落”,字也没有多,也不俗气,还能说明问题;如果说穿书的牛筋应该说,“三更”、“三易”,品位也不低,也能知道是什么事。为什么非的写这个“绝”字?史记中就这个不怎么样的“绝”字用的地方还真不少!好像没这个字就说明不了问题似的!其实文言书写也是一人一个样,没有定律。说话也不一定“绝”不离口,绝字是史吏记事加工上去的。用的好与坏就看史记作者的加工水平了,编篡水平高的就能写的清楚,编篡水平低的不但写不明白还会使读者产生误解。那个“绝”字用的频繁与不当,说明史记文本、论语编篡不是多么高明!
别看这个字你不怎么地。诗人作诗还经常用这个“绝”字,比如“七绝”。什么叫七绝?释文中说:七绝就是四句话,每句七个字,四七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个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七绝”。四句话表达不完的就要续写,续写的多了就不叫七绝,该叫七律了。既然这个“绝”字代表完全,为什么不叫七全、七成、七结、七俊,而叫七绝呢?
绝字的词汇有六十个之多,最好听的词组就是绝字后边加个好字叫“绝好”、“拍案叫绝”、“绝处逢生”。至于绝版、绝活、绝唱、绝学、绝招、绝对、绝顶、绝壁、也都是夸大的形容词,余下的绝笔、绝望、绝户、绝交、绝路、绝命、绝嗣、绝症都是极为不好的字眼儿了,不到关键时不用。要清楚,死绝祸亡等字都是带有能量磁场的,用的多了对自己不利。你想:你的脑际、心间被这些字占据,会有好事找你吗?
当然,写文章叙述事情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字,这都无所谓。如果用此二字为文章的题目,或命名事物、地名需要谨慎的!人名、地名犯了忌讳,对当事人不利。

封神演义有这样一段文章:说的是商朝,金脸闻太师正在与东夷作战,已胜利在望,忽报朝哥有冤乱,逼走武成王。西岐武王与姜子牙、武成王率领十万兵马兴师问罪,闻太师急把东夷之事托付另一副职武官,急速回马赶往朝歌。在与西岐战斗的头几次取得很大胜利。这一天征战到“绝龙岭”,闻太师见到这个“绝”龙岭三个字立即大惊,何缘大惊?说的是在此之前曾有一个道人给他测算过,说他一辈子不曾见到一个“绝”字,一旦见到“绝”字就是他归天之时,今天闻太师遇见“绝”字,焉能不惊!最后,武功高强的不服于敌对的百胜将军闻太师被对方阵法所困,失败、离世于绝龙岭!
三国的庞统道号凤雏,在征西的落凤坡遇到敌人埋伏,凤雏凤也,落在那里陷在那里。宋朝的杨令公在两狼山遭遇,杨者羊也,两狼吃一羊,他被困在人名、地名犯忌讳的地方。
“愁”字的弊端

精神内耗的愁情  “愁”是难题难解的一种思虑。在运气不顺的时候,愁绪在脑海经常出现。有为吃穿发愁的,有为寒冬发愁的,有为离家外出发愁的,有为爱情发愁的,有为缺钱、欠债发愁的,有为考学不理想发愁的,有为官场不得志发愁的,有为生意冷淡发愁的。总之人生愁事不断,解决愁事也不断。社会、家庭有愁事,文章中就会出现“愁”字。大脑被愁字占据,文章也被“愁”字所笼罩。尤其是心情暗淡时,每天都在发愁,而且无事不愁,甚至借酒浇愁。
借酒浇愁愁更愁。发愁、喝酒能解决问题吗?一说起愁情、惆怅,引发愁思之人的共鸣,东也发愁,西也发愁,还有的“愁”把“乡”也拉进来,这就在文章中有了“乡愁”二字。你个人的愁情解决不了,还乡愁上了,你有乡愁的资格么?你有解决乡愁的能力么?
解决问题首先要保持积极态度和乐观的心情,保持乐观就能成功的希望。每天愁眉苦脸甚至借酒浇愁能解决问题吗?对身体有好处么?需要警惕的是满面愁情实是对心脏不利。愁字导致气虚,面色发黑,在医学上叫气滞血瘀,血流受阻是要得病的!发愁消耗元气,心脑血管病多是发愁而得。现时市面上得心脑血管的有多少!不能说不是个问题。
世上愁事很多,怎么办?四个字:脱困解愁!只要你的能力与事物匹配,就没有上不去的山,也没有过不去的河,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是对你的锻炼,有了困难,就得面对,就得积极想办法解决,发愁不起作用。再说脱困需要时间,不会一蹴而就。人生道路就是这样,困难始终摆满道路两旁,解决了这个,出现了那个。人生就是克服困难的人生!
之所以文章中有乡愁词汇的出现,是现代汉语词典就有“乡愁”这么个词!词典上有乡愁这个词,难免就有人用。词典上有的词就是铁定的正确吗?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吗?看问题不能那么决对吧!就算少,也是有的。“老爷子背儿媳,总觉得别扭”。你对家乡是怎么样的一个惆怅?应该动脑筋想一想。跟风是人们的习惯,第一个“乡愁”在文章中出现,就有一串“乡愁”跟在后边,这个有“乡愁”了,那个也有了“乡愁”了,一个不恰当引用就会引起多个不恰当引用,最后“乡愁”成风!
在外边闯荡的人,好长时间不回家,想家了,一时回不去泛起了惆怅,泛起了惆怅就用“乡愁”二字表示吗?想家乡想的泛了愁了?想爹娘也想的犯愁了?想妻子孩子也想的犯了愁了?是应该这样写的吗?为什么不写乡情、乡音,为什么不写思乡、梦乡、怀乡呢?李白有‘低头思故乡’;苏东坡有‘幽梦回家乡’之句;张九龄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两千多年时间不短,没有一个古人的诗句文章把“乡”与“愁”二字组合到一块的。
词典上什么时候有的乡愁,咱们不去考究,但跟风者,要慎重。乡与愁两个字跟分别与另外的字都可组合,只要不拗口就可用,不是费脑筋的事。唯有把这两个字组合到一块就怕不太妥当。以乡愁为题更不妥当。就算对家乡有离别愁,也不应当写乡愁。与父母泛了离别愁,也只限于父母,与妻子犯了离别愁也只限于妻子,与子女犯了离别愁也只限于子女,与朋友犯了离别愁也只限于朋友。乡比家大,这是谁都知道的理。
我在电脑上发现“古韵 梦寻——上风上水看清镇之乡愁贵州”为题的文章,文章中还有“乡愁”小路、“乡愁”古镇等字眼。这可能是以乡愁为题的开发项目,目的是改变古镇或刷新古镇的落后面貌。发愁的目的在于解愁,试问“乡愁”一词的跟风者,你有改变你家乡落后面貌的开发项目吗?如有,那个“愁”会被你破解,如无有那个本事,最好别杞人忧天去发那个没用的闲愁!愁情是精神内耗,别不当回事。


脱离实际的名词解释

名词成语都有出处,也都有来历,但个别成语只知书本上的来历而不知背景实情,比如“风马牛不相及”一词就是这样。当然,意思好理解,就是所想所作与事实相反的意思,其背景就不知道。所以辞海、字典就风情、配偶地乱解释。再说,文言文简短的六个字不会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说圆乎。缺乏调查、实践的人们,自然翻不转这个阴阳,也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古人为何要把风搁在前边,事情的真相是:刮风天牛、马走失,方向相反。
过去有这样一句话:“好马不吃回头草”。风天丢失马匹是逆风吃草的缘故,牛羊则相反。这是牧民都知道的知识。这个词只有吴蒙标点的、章炳麟批注的三字经有正确的解释。应用最好的是高级算命师,他们用阴阳解释,马属阳,牛羊属阴。当确定了风向才能预测你寻找牛、马的方向。那么这个事怎样表达正确呢?一、“顺风找马不得见”;二、“逆风找牛错了方向”。
像上边的例子在成语中绝不是一个,比如那个倾国倾城的“倾”用的就不恰当!倾就是倾斜、倾倒,把这样倒霉的字眼儿说成女人的美,真是笑掉大牙了。究竟是红颜祸水还是倾国倾城,究竟是褒还是贬呢?那个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又往哪里用呢?
当然,成语、单词不一定都从古人嘴里说出来才能认可,就看有意义没意义,有哲理才有意义。成语词汇,都是从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文人只是总结、归纳。因此成语、词汇谁都能创造,只要形容合理、比俞恰当就能用。比如外交形容台独的挟洋自狂、持武谋独和新千字文的成难损易、西尽复东等。不恰当的就不要用,时尚新词也不要赶这个时髦。
    文言文建立在没有发明纸张之前的刀刻竹节成书时期,纸张发明后,语言书写就该革新了,可是,从东汉到清朝的一干多年里的史记还仍然是完全的古文言。学校还是文言文的老学究在统治,就应该让人猜迷吗?因此,文人与大众的关系越拉越远!五四运动,别的不说,就文言文改变成白话文就是天大的贡献。
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是文言文改革的先驱。他写了诗后要让不识字的老大娘、老大爷听,能听得懂才可用。文章有层次,诗词也有层次。如果你写的诗文只是少数文人在那里之乎者也,那就没有多大价值。现时,也有古文研究的,他们摆脱了旧古文的束缚,推行半文言,这就给文言文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以新代旧的创举,改变那些似是而非,糊里糊涂的文风,希望文学爱好者给予支持。
说起诗来,顺便说几句题外的作诗规矩,作诗是要押韵的,不押韵就是大白话。不管是三字经、千字文,还是五言、六言、七言的或现代的自由诗文不管怎么组合都必须押韵,有句俗语:一三五七不去论,二四六八要合韵。这就是作诗的规距。(作七律第一句押韵也可)大凡作诗先立意,一首诗必有两句是重点,重点的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就是韵脚。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那带e韵母的月字就是韵脚。只要押韵顺口这诗就成了。至于层次高低就看你诗词阅历了。用an当韵母的拼音字ian`wan`van当韵母都可押韵。用in当韵母的拼音字ing`un`iong卷舌不卷舌的都可押韵,以此类推。有人用平仄的苹果圈子套,这也不合适,那个字也得换,改来改去把立意改的面目全非。
再下来就是地方语言中某些字音和普通话字音的冲突。地方字音与诗词押韵的冲突。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说地方语音与诗词不合韵改哪一个为好呢?
作者简介:白成亮 男 76岁 汉族。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原籍赤城县后城北湾村。沽源县小河子乡毛家营村是生长的第二故乡。本人小学毕业文化程度,19岁在本村民办小学任教,教书六年。72年到宣钢龙凤山石灰石矿参加工作,88年调到宣钢动力厂,宣钢退休职工。宣化区老年大学学员,张家口诗词协会、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二十四史和老子的道德经。本人喜欢写作,选写的千字文“道德内圣”刊登在2021年刊登在国家级教育学术期刊教育学文摘第36卷第20期。道德内圣、西尽复东的物极必反、大运河的功臣、三字经五千年大中华等文章在百家号发表;八年的冤屈、‘狼籍’的来源,宣化文联十八赞、人生十八解等十余篇文章在大野无疆发表。
阅读 7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