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课程故事《“图”“行”衔接》

归晓燕
创建于06-07
阅读 2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活动起源】

随着主题《要上小学啦》的开展,上小学成了孩子们的热点话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家到小学的距离、路线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们,上小学不仅带给他们成长的喜悦,也存在对未知情境的焦虑和不安。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幼小科学衔接,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渡环节,要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下考虑。幼小衔接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家园应共同注重孩子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衔接准备。我们顺势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活动过程】

一、上学之路“儿童会议”

伴随着孩子们对上小学之路产生的好奇和探索,我们通过家访、晨谈等方式调查了孩子们对即将就读的小学的了解情况,与孩子们一起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经验,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未知信息。

二、“我家——小学”的大概距离

昕媛:“以后我也要像姐姐一样走路去上学,但是我家到小学应该怎么去呢?”

亓亓:“我们幼儿园门口就有一幅地图,我们可以把上学路上的线画出来。”

带着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一起到幼儿园门口的“资源地图”上探寻更多的信息。可惜由于风吹日晒,门口的“资源地图”已经破损严重。

孩子们在仅剩的地图上寻找提示。

三、绘制“上学路线图”

星浦小学距离比较近,且参观过,很多孩子对去星浦小学的路线都记忆。而胜浦实验小学较远,由于幼儿园门口的周边地图破损,我们借助高德地图app,帮助幼儿了解小区和胜浦实验小学之间的距离方位。

孩子们根据自己居住的不同小区,以及要上的不同小学,带着美好和憧憬绘制了自己的上学路线图。

分享时间,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路线图跟大家进行了交流,并介绍了自己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四、我给上学周边做地图

从绘画“上学路线图”开始,幼儿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不时会有孩子讨论起幼儿园门口的“周边地图”。地图能力是个体对空间表征事物和空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是对地图表征的空间具体信息的解读和运用。

(一)修补“幼儿园周边地图”

孩子们自发分工,在讨论、分配、明确任务后,正式开始了他们修补“幼儿园周边地图”之旅。

(二)收集各种地图,分组制作

地图到底什么样?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开展了探索,还调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了多种地图、游乐园地图、动物园地图及幼儿园现有的地图、照片等,协助孩子们梳理有关地图的经验,为孩子们行走探索中的记录提供支持。

(三)自己制作,形成初稿

经过多次专室活动,孩子们又产生了新问题。通过对多种地图的观察、探索,孩子们明确了制作地图的一大要素——确定标志物。利用积木、自然物、纸筒、纸盒、其他班级区域材料、专室材料等反复尝试。通过孩子们逐渐清晰的行走记录,可以看到“周边地图”上的标志物更形象具体。

五、寻找最近的上学之路

当“周边地图”还在制作时,孩子们发现有很多条路都可以到小学,怎样知道“我家到小学”最近的距离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

知道规划上学路线,还需考虑时间因素。后续我们也在语言区增加了《迟到大王》《大卫上学去》《迟到的理由》等绘本,帮助孩子们巩固时间观念,为进入小学的有序生活做好准备。

六、安全上下学

有了前期的路线经验,我们再次走出校门,确定行走路线。孩子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沿途的环境上。最先吸引孩子们的是沿途的交通标识牌。

在了解了马路上交通标识的实际意义后,我们把交通标志带到了户外骑行区。

【活动反思】

一、顺应兴趣,共同探索上学之路

二、主动学习,问题解决的内驱力

三、助推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四、学会协商,增加合作交往能力

阅读 2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