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长源围寻根游梅州

博雅国都
创建于2024-06-07
阅读 20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曾去过陕西祭拜华夏先祖轩辕黄帝二次,可对祖上源自何方却一直是个迷,寻宗访乡阅族谱、寻根溯源是家族情怀之梦。

   清末民初我祖父(二十一世寿山公)自幼跟着我的曾祖父从广东到赣州谋生,寿山公天资聪慧勤劳、十九岁后白手起家“仁美酒店”,因人和面善、酿酒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家族子孙日渐繁盛。

繁体“寿”字,第二图为“山”字

   

     春节期间我去福建泰宁大金湖旅游时,船上导游手指着相邻的两座山,源自大自然的作品繁体“寿”“山”两字---赫然呈现在大家眼前。正巧清明祭拜时叔伯兄弟提议到广东寻根一事,更增添了对祖父寿山公出生地的寻根和探索,经相互联络确定了探寻广东兴宁、解开梦之旅的时间。

   2024年初夏五一假期、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春色满园百花齐放,天地间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无穷希望,大家分别从各地登上寻根之旅的车辆。

千佛塔寺

   5月2号晚上九点我和妹妹以及女儿下了动车,特地选择在梅州市靠近千佛塔寺的地方、“微小宝”的民宿住了下来。为的是利用晨练时间顺路欣赏欣赏久有盛名的“千佛塔寺”尊容,次日清晨我们步行200米来到环境清幽的寺院。千佛塔寺景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内有千佛塔、大东岩寺、油岩寺、普同塔院等景点,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寺中有巨幅的九龙壁雕和极具禅味的“南无阿弥陀佛”弘一法师的书法。

  千佛塔建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塔寺

千佛塔寺

九龙壁雕

千佛塔寺

千年古铁塔已经保护在新建塔内

    古铁塔分为七层,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边长1.6米,为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为千佛塔。

   为了保护这座千年佛塔,1991年12月在千年古铁塔的周围和上方、用花岗岩新筑砌了一座塔,塔高36米共九层,呈八角形。佛塔二至八层墙内镶嵌千尊汉白玉佛,九层供奉千尊鎏金铜佛,形成塔中有塔,铁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三千佛塔",结构精巧艺术精美。

   游览了千佛塔寺回到了“微小宝”民宿,年轻的美女老板秋玉,当知道我们是来寻根祭祖,热情的泡茶接待我们,当知道我们是23世立刻说:“哈哈,你们还要叫我姑婆”。她说她是19世,辈份比我们大,谈笑间已感受到梅州家乡的氛围,融进了客家的味道。由于还要立即赶往兴宁,她帮我们叫了部车道别后,我们登上了梅州开往祖居地---兴宁的路。

   寻根祭祖长源围

   五月三日寿山系的后裔在23世生玲的带领下,从赣州、会昌、石城、赣县、深圳、珠海、东莞、厦门、福州、柬埔寨等地56位亲人,早上10时前都准时到达了兴宁市龙田镇丽(利)溪,在(二十二世)九房新明叔的儿女福魁、丽平的家里汇聚。

长源围

长源围

     缅怀祖先豪情满怀,此时每个人都披上大红色的哈达,二十三世生玲双手捧着祭祀贡品,鸡、肉、鱼、酒等走在前面,与当地宗亲多人浩浩荡荡,在热烈的鞭炮声中走进了“长围源”祖居地。

   “长围源”是十六世含光公,字映川创建,进入围内左侧有一口古井,清晰写着“清水甜井”,接着就看到“长围源”正门前布局了开阔宽敞的场地,场地前方是一个壮观的月牙形水塘,水塘前方被自然的绿植环绕。

二十一世寿山公后裔在长源围大门前合影留念

二十二世在长源围合影

二十三世在长源围合影

二十四世在长源围合影

二十五世在长源围合影

    “长源围”正门的上方虽经年代洗礼,仍可见“天注长源”“乾隆丁卯”印记字样,“颖川堂”则说明时有众多宗亲前来谒祖。创建在清代乾隆丁卯年间(1774年)已达250多年的“长源围”历尽沧桑岁月斑驳留痕,它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凝固岁月的印痕,独现璧合风貌百年点睛,祖居地视乎感受到部分后裔远地前来,仿佛在向大家叙述着当年曾经繁华的生活场景。

   从正门进入三个堂室高大宽敞,天井采光科学节能,排水通畅,木梁及顶柱仍看得出当年建筑是那么坚固和壮观。两侧建筑的横经二百五十多年风雨侵蚀、不少地方残缺坍塌,已有绿植攀爬。整座建筑仍然可以感受的到:当年“长源围”人丁兴旺家族鼎盛繁华的盛况,看的出祖先们豪迈、坚毅、顽强拼搏的精神气质,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不得不让后人深感敬佩。

   “长源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据了解其民居建筑形式,是集传统礼制、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梅州兴宁古代客家民居建筑特色,

   “长源围”整体结构为三堂三横一围已建成,(其规划为三堂三横三围,大部分石构件均从江西运往长源围,并已雕琢精致成形,因前辈去世后有部分未全面完成)。

    整个“长源围”设计宏伟,坐北朝南风水俱佳,为祖先的智慧和成果点赞和骄傲。

   在生玲的主持下,我们在“长源围”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鞭炮齐鸣场面极其热烈。祭拜仪式后大家在长源围、颖川堂门楣楹联下寻根团队合影留念,接着22世、23世、24世、25世四代人,也分别留下了难得的感动瞬间作为珍藏记忆。

   作为后人没有理由懈怠,应以此激励自己和子孙后代发扬光大,创造更加灿烂的成就。

   回到祖居地见到了与自己血缘直系的亲人,见到了“长源围”心潮澎湃,与祖上住过的围屋面对面观瞻交流,让我们庆幸和宽慰。仿佛看到祖先们兢兢业业勤劳创业,在艰苦的岁月环境中倾注心血、为家族的旺盛和繁衍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孕育了钟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兴旺和延续。

   如今从“长源围”走出去的后裔,已遍布祖国各地以及走向了海外,虽然没有资料能统计出,但共同的基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相信来自兴宁“长源围”优良的基因,定会人才辈出发扬光大。

   下午整个寻根团队在宗亲二十三世展辉的引导下前往兴宁岗背钟氏宗祠祭拜,在祠堂内摆放着钟氏始祖提龄公和钟氏二世文亮公的牌位,提龄公钟氏理事会接待了我们,在这里要衷心感谢钟氏理事会钟春锋会长等人在祠堂的介绍和陪同,感谢理事会的辛勤工作。

   先辈们负重前行创造的丰功伟绩,谱写的优秀篇章融入在中华历史,血缘延续世代传,宗亲缘份暖心间,世系繁衍需有人铭记。子孙后代理应发扬光大奋发图强、顽强拼博勇创佳绩,提升族亲的向心力,带着感恩和谦逊、带着自信豪迈的情怀,叙述和书写新的华章。

锺氏族谱

宗亲们来到位于兴宁岗背的锺氏宗祠

寿山公后裔到岗背的锺氏宗祠祭拜

二十一世寿山后裔到锺氏二世祖考文亮公之墓祭拜

     接着我们到锺氏二世祖考文亮公之墓祭拜,瞻仰文亮公丰功伟绩,看到了碑上祖训“崇文重教 敬业乐群 行善积德 家和事兴”,对祖上胸怀大志博大精深的格局而蛰服,为人处世的风格而肃然起敬。

   根据碑文:“我鐘氏二世祖文亮公,号六二,承古代烈公一脉,发迹中原,溯自宋代,由闽汀入粤,辗转长乐(今五华)尔后北上,哦!文亮公,岗背开基祖也,迄今五个朝代,逾六百春秋,源远流长……”

   碑文“据族谱记载:晋先祖在日,曾任河南布政使司经历之职,德厚流光,享寿九十有九,世上罕逢。”

   寻根谒祖感受鍾氏优秀文化,大家纷纷在二世祖考文亮公之墓前合影留念。对祖上敬佩的情怀和话语立即像硬盘一样存入大脑,感恩的思绪像CPU一样波澜壮阔奔腾不息。

   通过实地走访岗背的钟氏祠堂,我们祭拜二世文亮公,聆听宗亲们的讲述、知悉提龄公钟氏总祠(罗岗)家族昌盛人才辈出贡献卓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钟氏总祠(罗岗)理事会会长钟春锋等领导的介绍,获得了一世提龄公罗岗总祠修缮的信息,欣逢盛世思祖敬,宗亲们也陆续踊跃参加了捐款。

   寻根祭祖是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喝到家乡水品到家乡味、所见所闻感到无比欣慰,虽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故乡老屋院落和这里的一切却如同久别重逢、倍感亲切。

   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惟有勤勉奋斗才能兴业,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历史事物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从那里来,花些时间了解认识是值得的,给后代讲述继承有序、明白透彻。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寻根祭祖之旅,要十分感谢(二十二世)九房新明叔的儿女福魁、丽平,非常感谢二十三世生玲、志明以及二十四世学智在这次活动有效的组织和财务管理。

   还要特别感谢岗背的(二十三世)展辉宗亲为这次寻根之旅、全过程做出了无私付出和巨大帮助,感谢二十五世钟林宗亲在长围源的现场介绍。

   感谢提龄公钟氏总祠(罗岗)理事会,诚挚感谢宗亲们大力协助和悉心指导,让原本的迷茫豁然开朗,历史延续和繁衍的脉络逐渐清晰。

   五月三日晚宴,寻根团队和当地宗亲70多人在酒店继续深入交流研讨。

   此行寻根之旅来到祖上生活创业的这块土地,眷念之情促使大家静下心来对周边环境作个更深的了解与探索。

生玲等人在兴宁鸿都酒店留影

     5月4日早上生玲等28人游览了兴宁市国家AAAA级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感受风景点的青翠欲滴远山如黛、山水草木风土人情。神光山离兴宁市区5公里,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山门,正面写着"神光山",另一面写着"兴旺安宁",进了山门一个巨大的广场、两侧各有5根雕刻的高大柱子,正面营造的是一幅巨大瀑布。

AAAA级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自然景观面积达674.6公顷,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游览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益型公园,景观有神光寺、石古大王庙、祖师殿、墨池寺、探花书院,望兴亭,观景台等湖光山色。

     我们从瀑布左边的阶梯有氧登山,不一会儿看到一棵标注五百年树龄的大榕树,树的右侧是石古大王宫,左侧是四层塔的望兴亭。石古大王宫是当地百姓为纪念石古大王建造,感恩早年为民除害保护一方百姓,后来逐渐成了兴宁百姓烧香敬拜著名的神宫。

石古大王庙中的为善至乐

财神宝殿 

望兴亭

      离开望兴亭后继续前行来到景色秀美的南山湖,风景旖旎山风轻拂,踏着木栈道在湖心亭驻足拍照,湖中鱼儿遨游乌龟水中悠哉,通过木栈道进入百花园,缕缕芳香扑鼻百花竟妍,迎面而来的是一尊雕像温馨的画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大家置身在美轮美奂的山水之中、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游览在神光山南山湖木栈道上

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枝山居士允明)书法

祝枝山(枝山居士允明)明代曾当过兴宁的知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到神光山除了可看到石古大王庙外还可以看到好多处都有才子允明的书法宣传栏:四大才子祝枝山(枝山居士允明)的诗,字体潇洒,遒劲有力,细看才知道祝枝山在1514年明代曾在兴宁当过8年知县。

诗中:

 “出郭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坡草树荒。

 数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我为乡人间,更许何年会有光。”

  这首诗是祝枝山爱民如子官德的写照,让人看了久久难以忘怀。

    公园山地清幽绿植苍翠林木茂盛、鸟雀歌鸣空气清新,千年古榕、南国红豆、木荷、黄牛木、潺槁树、豺皮樟、 参天劲松等绿意盎然浓碧芬芳,各类植物共70科1000多种。

神光山观景平台

     登上观景平台兴宁市区一览无遗:千里寻故地,祭祖长源围,目览兴宁市、喜攀神光山。

    天空时而飘着变换笑脸的花朵,风儿搽拭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洁净而又分外绚丽,登高望远心肺舒、好一派家乡秀美风光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

     在绚丽的蓝天林海中,各种鸟儿驻树歌鸣同乐,我们健身走了一万多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谈笑风生,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美好情感。 

    参观完神光山道别了江西亲人,赶往梅州市美绮酒店住了下来,放下行李我们赶忙前往号称全国最大的客家博物馆参观。

    追寻祖先的足迹、塑源未知领域探寻客家文化,最好的窗口就是到梅州博物馆窥探祖先历代迁徒生活脉络。

它是展示汉族客家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博物馆,有古建筑设立的大学校长馆、将军馆、黄遵宪纪念馆、华侨馆、梅州名人廉吏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浓缩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页。

全国最大的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梅州市

黄遵宪纪念馆

客家人清代(围屋)生活场景

黄公度先生的雕像

黄遵宪纪念馆的一角

图为国内客家迁徒的五次路线示意图

     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从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开始,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由中原出发,跨黄河过长江,经过迁徙路上数十代人的定居、融合、发展,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时期的交融、繁衍,形成语言相通、文化认同一致的客家族群。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重大的迁徙路线,时间长达1500年,客家人源自中原河南、山西一带,然后往南迁徙,到江西赣州、福建汀州、龙岩、梅州、兴宁、五华等地聚集后,发展定型后的客家人在元、明、清三朝社会的变革中,再次迁徙到川、桂、琼、湘、滇、台、港、澳等地及海外世界各地。

    如今客家人已遍布全世界,还出了不少名人和武将,在迁徙中客家民系不断淬炼自己,锻造出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客家文化。

     族谱是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脉络、迁徙定居、人丁繁衍、人物事迹等,是寻亲问祖的血缘密码,研究迁徙的宝贵历史素材和谱牒文化宝藏 。

    这次寻根之旅瞻祖,亲眼见到了祖居地“长源围”,还到岗背锺氏宗祠祭拜锺氏始祖提龄公、锺氏二世祖考文亮公,铭记碑文祖训在心,触摸到这块土地,同祖同根情相连,宗贤感动暖族流!祖祠香火鼎盛后辈百业兴旺,祝千秋万代昌隆。

   5日早上我们乘坐动车返回福建,本次寻根之旅收获颇多,将自己的感受择图文留下印记。

阅读 20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