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放假通知
2024年6月8日(星期六)—6月10日放假三天
假期温馨提示:
安全第一,天气炎热,家长一定看护好孩子远离水塘,河流,水库等危险水域,杜绝溺水等意外事件发生,同时注意交通安全。
预防疾病,春季是传染病,流行病高发季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健康作息,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学习、休息时间,不放任孩子熬夜、玩电子产品,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端午来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所以端午节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民间传说故事
屈原投江
楚王时期有一个人叫屈原,那时他怀着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荐,可却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绝和抹杀,最后,楚王因不耐烦将他逐到边疆,后来,屈原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钟爱国家可没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罗江。
那个地方的人觉得他很伟大,为了纪念他,他们不想让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的尸体,后来称这一天为端午节。
"涛神"伍子胥
"涛神"伍子胥是非常经典的端午节传说故事,源自古代民间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相传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而赐死伍子胥,还下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两年后,越国攻打吴国,在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汹涌,江面上鼓乐大作,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战袍,立在潮头,身边还站着4员大将,眼看着吴国兵败覆灭。老百姓都说这是天帝怜伍子胥竭尽忠心却被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涛神。于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这一天以龙舟竞渡来迎接涛神。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起源于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划船追赶。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担心江中的鱼吃掉他的身体,所以划船驱散鱼群。这一习俗在吴、越、楚三国盛行,并逐渐演变为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现代赛龙舟的船通常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不仅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象征着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或“角黍”,主要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用箬叶或柊叶包裹。其起源与祭祀祖先和神灵有关,尤其在屈原投江的那天,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向江中投入粽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不仅在口味和馅料上有了南北之分,还形成了咸粽和甜粽两大类。这一习俗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已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佩香囊
端午节时,小孩佩戴香囊,这背后有着避邪驱瘟的传说。古时,人们相信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而香囊内的朱砂、雄黄、香药等成分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香囊不仅外包以丝布,使其清香四溢,还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各种形状,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此外,香囊也用于襟头点缀装饰,而在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通过赠送香囊来表达彼此的爱意。
悬艾叶
悬艾叶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叶片含有挥发性香油,具有驱赶蚊虫和提神醒脑的功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家里打扫干净,然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这一习俗不仅代表招百福,使身体康健,还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民间认为艾叶有辟邪、招百福的效果,因此端午节期间挂艾叶于门上,逐渐成为端午的风俗。
栓五色丝线
栓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五色的崇拜,认为五色代表吉祥、驱邪和迎吉。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孩子平安健康。五色丝线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发展成了各种漂亮的饰物,如长命缕、长命锁和香包。这些饰物不仅制作日益精致,也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人们会将五色丝线剪下扔在雨中,寓意驱除疾病和瘟疫,为接下来的一年带来好运。
端午诗词鉴赏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伊川县白元镇良寨学校全体教师祝所有大朋友小朋友们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