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前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余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很早以前,曾经听人说:北京故宫没什么好看的,因为故宫里边真正好的文物都被蒋介石运到台湾去了,就剩下一片空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知识的吸收,慢慢地才知道,不要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件文物,单说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皇家建筑群和其中一座座最高等级的古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最为杰出的代表,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无上国宝。
西方自古以来就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所以欣赏西方建筑,重在欣赏建筑的外在美。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占有主导地位,儒家重礼,讲秩序,这些都深深影响到城市和房屋的营建当中。所以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是重于建筑的外在美的,特别是高等级的皇家建筑,除了欣赏建筑的外在美,更要欣赏和理解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
一、 皇宫规划中的皇权至上思想
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就提出了“择中立国”的思想;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中也提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建宫、择中建殿的思想。根据考古挖掘,也确实发现无论是汉长安城、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还是北宋的东京汴梁城都有明显的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要体现的就是天下一统、皇权至上。
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中国历朝历代古都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中轴线。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域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重心而部署。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的皇城、宫城段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由此向北是内城正南门正阳门,在现在纪念堂的位置曾经还有一座城门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时期叫中华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这就是明清皇城的城门,再往北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午门是宫城紫禁城的城门,进入紫禁城是太和门,然后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北是乾清门,进入乾清门就进了內廷,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再往北是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越过万岁山(景山)的万春亭,最后到达鼓楼钟楼,就到了这条中轴线的终点。
北京的宫城、皇城和内外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太和殿这座国家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就在这条中轴线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环环相套地构成了宫城、皇城,以及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
北京城其他的重要建筑也依据《周礼·考工记》等古代典籍的礼制要求围绕紫禁城对称布局,比如祭祀建筑的“左祖右社”(午门东边设太庙,西边为社稷坛),城南设天坛,城北设地坛,城东设日坛,城西设地坛;文东武西的对称布局:紫禁城外朝的东边设文华殿,西边设武英殿,城南东边的城门为崇文门,西边为宣武门,等等。
二、 中国古建筑中的等级制度
儒家文化中突出的是礼制,礼在中国古建筑
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
汉朝初年,萧何为刘邦建未央宫,刘邦发现未央宫建造的非常壮丽,觉得过于浪费,因此非常生气,并对萧何提出斥责。萧何则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这句话说明了皇家的礼制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原则就是要体现国家的强大和皇帝的威严。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城,是最高等级的建筑群,而太和殿又是这最高等级建筑群中的顶级建筑,是举行皇帝登基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最为重大的国家仪式的地方,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现在就来看看它的卓尔不群是怎样用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手法表达的:
1、 到太和殿见皇帝要过五道城门
《礼记·明堂位》:“天子五门,诸侯三门”。
就是说皇帝的宫殿要有五道门,才能体现出天子的威仪。紫禁城的五道城门是: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这五道门中尤以紫禁城的南门午门最显威严:城楼位于高高的城台之上,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形成凹字形,对城门外的来者形成强烈的震慑。
根据遗址复建的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
这种凹字形城台上中间的主城楼配合两边各两个城楼的“五凤楼”造型在中国古代宫城城门的建造中已成为传统,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紫薇城的正南门应天门经考古挖掘,就发现了凹字形城门的基址。
2、 最高等级的太和殿屋顶样式——重檐庑
殿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是分等级的,依尊卑
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宫的主殿
和重要的佛殿等最高等级建筑。比如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皇极殿、午门,紫禁城外的太庙、历代帝王庙、明长陵祾恩殿、孔庙大成殿等少数建筑。天安门、端门是重檐歇山顶,乾清门是单檐歇山顶。而六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则只能用硬山顶和悬山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三重须弥座汉白玉台基,面阔11间,屋脊瑞兽10只
3、最高等级的太和殿台基——汉白玉三重须弥座式台基
须弥座台基是高等级建筑中才能使用的台基形制。而汉白玉三重须弥座台基就是台基形制中的最高等级了,除了太和殿,只有太庙享殿、长陵祾恩殿和天坛祈年殿能够采用这样的形制。即使是同样为皇帝所建的乾清宫,因为是寝宫,形制要低于太和殿,也只能采用汉白玉单层须弥座台基,而内六宫中的正殿就只能采用普通台基,而且一般为砖石台基,没有护栏。
乾清宫,重檐庑殿顶,单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面阔9间,屋脊瑞兽9只
东西六宫的正殿,单檐歇山顶,普通台基,面阔5间,屋脊瑞兽5只
4、 超规格的太和殿开间数——11开间
中国古建筑的房间数是由柱子决定的,两根
立柱中间的部分称为一间。面阔方向立柱围合的房间数称为开间数,与面阔垂直方向的房间数称为进深间数。中国历代对于建筑的房间数都有明确规定: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用三开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建筑可用五开间,皇亲国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命官可用七开间,只有皇帝和最高等级的佛殿可用最高等级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为九五至尊,源自《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如乾清宫、天安门、午门等皇城的主要建筑就是面阔九间。
而太和殿则是采用了超规格的面阔11间,据说是多次火灾后清康熙年间重建时因已很难找到尺寸够大的木料,为保证大殿宽度和高度不减小而采用的变通方式。
5、 最高等级的太和殿彩画——金龙和玺彩
画
中国古建筑的彩画仅限于檐影之下的斗拱、
梁枋和柱头部分,多采用蓝、绿等冷色调。在紫禁城古建筑群中这小面积的彩画与白色的汉白玉台基,朱红色的墙体及柱体,再和金黄色的屋顶琉璃瓦搭配在一起,就像梁思成先生所说:看上去“气象庄严,雍容华贵”。
和玺彩画由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采用沥粉贴
金工艺,金碧辉煌,十分壮丽。一般用在皇家的重要建筑中。太和殿和乾清宫、养心殿是皇帝上朝和居住的地方,用的都是金龙和玺彩画。
太和殿额枋上的金龙和玺彩画
次一等的是旋子彩画,一般绘于次要的配殿、门楼的梁枋上。神武门以及军机处绘的就是旋子彩画。
神武门额枋用的是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的等级最低,一般用于园林等建筑中,颐和园的长廊绘的是苏式彩画。
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
6、 最高等级的太和殿隔扇图案——三交六
椀菱花纹
在中国古建筑中,门或窗的隔心纹饰都是分等级的,决不能你觉得什么样子好看就做成什么样子。太和殿的隔扇菱花纹,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三交六椀菱花纹,这种菱花纹只能用在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上。像慈宁宫就要用双交四椀菱花纹,再低等级就只能用平棂式隔心纹饰。
太和殿门窗的三交六椀菱花纹
双交四椀菱花纹样式
7、超标准的太和殿屋脊瑞兽数——10个
高等级的中国古建筑在屋脊上往往会有一排
瑞兽,瑞兽的数量就代表了这座建筑的等级。瑞兽一般用单数,数量越多,表明建筑的等级越高。
太和殿屋脊的10只瑞兽
故宫的一般配殿用三个瑞兽,东西六宫用五个,坤宁宫是皇后的起居处,用7个,乾清宫是皇帝的居所,用9个。按说这已经到了最高等级了,因为9是皇帝的专用数,其他人不能用。但太和殿不单是皇帝办公的地方,还是举行最重要的国家级仪式的地方,为了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原有的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9个瑞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瑞兽——行什,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孤例。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行什是雷震子的化身,具有防雷的功效。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凸显出太和殿是普天之下唯一的最高等级建筑,目的是强调君权至上,维护的是王朝的秩序。
三、紫禁城的建筑也要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
在紫禁城的游览中我们发现,中国的皇宫在强调君权至上的时候,并不是随意使用各种昂贵珍稀的珍宝和建筑材料,也不是采用新奇的设计和艺术造型,而是采用了一系列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这就是儒家礼制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除了等级制之外的另一层含义:无论是民居还是皇宫,都要以“适用”为原则,皇家的建筑也要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要注意节俭。
《论语》中引用了孔子称赞大禹的话:“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说大禹身为君王,却住着简陋的房子,而把精力用在治理水利上。就是对君王提出了要崇尚节俭的要求。
与外朝三大殿这些礼制建筑强调皇权和威仪相对应,紫禁城内廷,特别是东西六宫体量适合,更加注重实用的建筑可以看出这一思想的体现。
皇太后慈禧的卧室。除了个别陈设,建筑和装修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
四、 紫禁城大殿牌匾中的儒家经典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三大殿,位于
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紫禁城的核心建筑。
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大殿的名称都出自儒家经典,“太和”“保和”出自《周易》,“太和”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保和”意即保持万物和谐。“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三大殿的名称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和”的精神,企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和谐共生。
紫禁城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紫禁城內廷的中心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乾”代表天。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坤”也是《周易》中的卦名,“坤”代表地。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
五、 中国古建筑中的阴阳观
法国凡尔赛宫外景及精美雕塑
凡尔赛宫内景
欧洲的皇宫,像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都是由砖石筑成的多层的楼阁。而中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殿堂还是居室,只建单层的房屋,不建楼阁,面积不够时就以院落的形式沿平面铺展开。这不是因为中国的古人不会建楼阁(近千年前的应县木塔就建到了相当于现在的20多层楼高,至今屹立不倒),而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阴阳和谐统一的思想。
由院落组合而成,沿平面铺展开的紫禁城
汉代儒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这句话同时也解释了很多人在参观紫禁城养心殿皇帝的卧室时发出的疑问:“怎么皇帝的卧室还没有我家的大呢”?
养心殿皇帝的卧室
同样的道理,古人认为石室多阴,也不适合人居住,所以在古代中国,石材只用于建造神殿和墓葬,而人的居室和宫殿只用木材建造。
精美的砖石结构墓室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一直以院落式的平面布局展开,并且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保持几千年不变的原因。由此也可以理解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中国古建筑是技术,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研究它,掌握它;中国古建筑是艺术,需要人们学会欣赏它的美,爱护它,保护它;中国古建筑更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物化体现,当代国人要努力学习它,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