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本节语文课杨松老师通过与“故事里的中国”栏目组的跨领域合作,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本节课我将围绕四大核心任务的实施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大家共同探讨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方法。
任务一:角色情感愧怍原因分析遵循新课标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理念,学生们在分析杨绛角色时,不仅关注了文本表面的情感流露,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他们指出,杨绛对老王的情感愧怍源自于对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未能充分回报老王善意的遗憾。这一分析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把握,还促进了他们对社会公平、人性光辉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
任务二:内心独白创作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创作的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视角细腻描绘了杨绛得知老王死讯后的心理活动,既是对原文情感的延伸,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通过内心独白的创作,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复杂情感,还学会了如何在特定情境下构建角色的心理世界,这一过程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情感表达能力。
任务三:剧本补充舞台说明结合新课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剧本中添加的表情动作等舞台说明,如“ (微笑)因为你们是好人,你们对我好,我也想对你们好。” “(闭上眼睛)有你们这样的家人,我很知足了”,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表演的视觉效果,还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心理状态的理解。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任务四:对台词与相互评价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对台词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了相互理解和角色共情。他们不仅准确把握了各自角色的情感基调,还能在表演后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如“你的语速在表达愧疚时略显急促,如果能稍作停顿,会更好地体现角色的内心挣扎”。这种同伴间的互评机制,不仅提升了个人表演技巧,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符合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以及关于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杨松老师执教的《老王》,不仅是一次文学作品的学习,更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在情感教育、语言表达、艺术创造、合作交流、多元评价等多个维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教学设计,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思维一步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