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课程介绍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盒九瓶,一盒五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再去解决问题。
自我准备过程
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片段教学视频以及搜索资料等进行我的课前准备。同时,在上课之前我也多次练习,确保能将这堂课完整的上下来。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中“凑十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接受,但也要考虑带小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复习,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科书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教科书呈现了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便围绕“一共有儿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理解几种不同思路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2)、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教具准备
学习单、小棒、课本、文具、计数器
教法学法
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希望小学1年纪1班举行了一次春游活动,笑笑给大家准备了牛奶。
自学任务1:观察图片获取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9+5=?”
二、合作探究
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利用所拥有的学具探究9+5=?
小组1:数一数方式,数出一共有14根小棒
小组2:从5根小棒中取出1根小棒和9根凑成10根小棒,将9+5的问题转化为10+4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知识“10加几就等于10几”的知识可知“9+5=14”
小组3:从9根小棒中取出5根和5根小棒凑成10根小棒,将9+5的问题转化为10+4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知识“10加几就等于10几”的知识可知“9+5=14”
三、展示交流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用式子展示小组2成员的计算原理并讲解,再请同学们根据教师讲解内容将第三组同学的计算原理式子列出来,并请一位同学展示。对比两个式子发现:计算 9 加几或几加 9 时,采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活动2:动手打节奏读“凑十歌”,强化对凑十法的应用。
再拿出计数器邀请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计算”9+5=?”强化学生对9+5计算方式的认识
四、达标训练
完成教师多媒体上出示的题目,并能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
五、归纳与整理
学生交流收获,教师强化总结
(1)计算 9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采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2)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或几加 9 时,采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比较简便。
六、课后反思
PPT展示
PPT展示
第三部分
课后个人反思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收获了许多,也认识到备课当中以及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正如听老师说的,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2、在课堂上探索9+5的多种计算方式时,时间用的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教学里我也要多加注意。
自评分数:9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