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寺现存经幢两座,建于五代后周广顺3年(953),分东西而坐。
经幢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幢座有须弥座、束腰、仰莲组成。幢身为八面,幢顶有仰覆莲和宝珠组成。东幢通高3.96米,西幢通高4.10米。
东幢刻《佛顶遵胜陀罗尼经》和《序》,时住持僧觉真,书经僧由于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序言叙述了《佛顶遵胜陀罗尼经》于唐仪凤元年传入中国的经历。经幢的第八面刻写建造东经幢的施主全为男性。西幢刻《佛说阿弥陀经》,第八面刻写西幢施主全为女性,最后时款为“大周广顺三年”。这就是后叙两座经幢结构特点区别的引子。
东幢的特点
东幢幢顶“宝盖”、四层“仰覆莲”、“宝珠”组成。
西幢幢顶有“宝盖”、两层“仰覆莲”、“宝珠”组成。西幢幢顶层数比东幢少两层,但高度比东幢高出0.22米,其中的仰莲盆突出八个角,角头开孔,用以挂“风铃”,当微风习习时,传出悦耳的叮当声,寓意为古代女性的头饰——步摇。
东幢束腰部的八个狮头威猛,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
西幢的六个狮头温柔,体现了女性的娇媚。
经幢幢座的伎乐图,具有敦煌壁画伎乐图的特点,又有工匠超越的想向空间,既写实又神化。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须弥座的飞龙线条细腻,龙首苍劲,龙爪有力,整体感觉昂首欲飞。
经幢是我国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常用多块石刻堆建而成,幢身一般为八角形,上覆盖,径大于幢身。经幢以刻《多罗密经》及《遵胜陀罗尼经》为多。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演变而来,自唐代永淳(682——683)以后盛行各地。
经幢的数量取决于寺院的规格和当地经济的繁荣,经幢的工艺取决于院主的审美和工匠的技艺。嘉祥寺经幢充分体现了嘉祥寺的高规格,院主的审美修养和工匠的匠心匠艺。
嘉祥寺两座经幢所刻经文《佛顶遵胜陀罗尼经》,自唐仪凤元年(676)传入中国,至后周广顺3年(953)时隔277年刻制,反映了善众对此《经》“增智慧、转定业、消诸病、净恶道、安门户、得子嗣、和夫妇”功德威力的信仰。《佛说阿弥陀经》历经两千多年,其“净化心灵与善恶、珍惜生命与慈悲、心情平静少愤怒、吉祥如意身体健”仍然是信众的企盼。
嘉祥寺经幢保存完好,各部构件构思精妙,是研究经幢发展演变珍贵的实物资料。所刻经文字迹清晰,为最始原版,是探究佛教文化传承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张晚才写于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