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吉藏大师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6-06
阅读 11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汉传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是草堂寺之一。佛教祖庭是指佛教的特殊寺院,与某一学派或者宗派创立、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三论宗祖庭有三个,分别是草堂寺、栖霞寺、会稽嘉祥寺,代表着三论宗这一佛教宗派的奠基、发展、创立三个阶段。相比之下,草堂寺远比栖霞寺、会稽嘉祥寺年代久远,影响力大,说草堂寺是三论宗的祖庭是有它道理的。

      草堂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也是中土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这里原为后秦皇帝姚兴的逍遥园。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名“草堂寺”。

      刚才说了,草堂寺是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通俗地讲,是公办的,专门翻译佛经的地方。负责这个翻译佛经场所的是一代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佛经翻译中成绩斐然,一种说法是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另一种说法是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还有一种说法是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虽然,后人对鸠摩罗什译经总数说法不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唐玄奘西天取经之前,大部分梵文佛经都是在草堂寺翻译出来的。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并且,翻译出来的佛经是意译,大大的方便了汉文化圈的释子们,学习理解经文要义,对佛教在中土的推广起到重大贡献!在中国译经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正因如此,人们把鸠摩罗什与南北朝时期的真谛、唐代的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草堂寺是汉传大乘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也是汉传小乘佛教成实宗(另文再叙)的祖庭。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三论宗名字,最早是日本僧人凝然(1240-1321)在《八宗纲要钞》与《三国佛法传通源起》所称谓的,也就是说,三论宗的名字是日本人起的。日本的佛教也有三论宗,开宗之祖是吉藏大师的洋弟子慧瓘。该宗按印度祖师之法脉说法,文殊菩萨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如果按中国祖师法脉说法,鸠摩罗什为初祖,吉藏只能算六祖。

        三论宗因佛教三部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有一个“论”而立宗为三论宗,三部经典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部佛经是印度中观学派的代表作,其中,《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所著,《百论》是提婆所著。这三部佛经主要宣讲性空之学,尤其是《中论》一书,以《般若经》为依据,经历起以“缘起性空”为核心的空宗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是三论宗的中心理论。认为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事物皆无自身质的规定性,皆非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三论宗打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主张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佛陀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以及佛陀说的法门不同,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正因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是以因果为基础的,它肯定了事物都是相依相待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的人堕入歧途的宇宙问题,辩证地展示了宇宙的现象与本体的秘密。

      三论宗的思想出现之前,正是小乘佛教盛行的时期,是在破斥了当时的小乘佛教成实、俱舍等的基础上,发扬了大乘佛教思想的,推动了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在三论思想完全未形成之前,中国佛教对大乘和小乘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自从三论宗的出现,汉传佛教才有了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也正因为三论宗思想的出现,小乘佛教在汉传佛教中逐渐失去了地位,甚至几乎灭绝,从而,在汉传佛教中,形成了以大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局面。

      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因此,草堂寺被公认为三论宗祖庭。后来,经道生、僧肇等人对它们的大力弘传,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但是,鸠摩罗什、道生、僧肇都不是三论宗宗主,宗主是吉藏和尚。

      吉藏,出生于公元549年,圆寂于公元623年,鸠摩罗什圆寂134年后吉藏才出生。吉藏俗姓安,他的祖先原是安息(伊朗)人,因避世仇,全家移居今广西、越南一带,后又移居金陵(今南京),吉藏是出生在中国的外国人。吉藏出生于梁国金陵,经历了梁、陈、隋、唐四个朝代。当时,金陵是梁国的首都,从梁武帝到王公大臣都信仰佛教,环境熏陶,加上他个人的天赋异禀,吉藏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吉藏和尚,七岁就跟随高僧法朗出家,聪明绝伦,记意超凡。在后来的陈、隋、唐王朝都很有声望,是中国佛教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

      吉藏大师主要贡献就是对当时佛教界的大部分经论做了注述。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有五十多种,一百八十多卷,是中国佛教史上著述最多的僧人。其中就包括《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他的“三论”注疏,记载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重要文献资料。据资料记载,吉藏大师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百多次,《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经各数十遍。吉藏大师曾经为隋、唐两代国师,深受陈、隋、唐三朝王室敬重,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

      据资料介绍,吉藏大师早年在江南一带传播佛法,多年在会稽嘉祥寺驻锡。后来,从隋炀帝请吉藏住持长安日严寺开始,到唐武德六年(623),七十五岁时圆寂,吉藏大师都在北方讲经传法,期间,吉藏大师应该去过草堂寺。

       说完吉藏大师,有必要介绍一下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大约生活在公元二世纪,出生于南印度维达婆国婆罗门家庭,许多人认为他是释迦牟尼之后,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论师,相传龙树修成菩萨果位,因此,人们在称呼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继承和发展了释迦牟尼的大乘佛教思想,他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龙树菩萨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为大乘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说他非常长寿,活到一百五十(或说二百)岁才圆寂,他一生著有大量的大乘佛经论典,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据鸠摩罗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所述,龙树菩萨精通婆罗门教义,年轻时曾以过人才华而驰名,天文地理与诸法术无不通晓,曾与友人以隐身术入王宫骚扰,后来他的友人被人误以为小偷而惨遭乱刀毙命,龙树侥幸逃过。通过这一件事情,使龙树菩萨幡然醒悟,从而认识到贪欲是痛苦祸患的根源,然后到“一切有部”出家受戒,据说他精进修行,心无旁骛,九十日就通晓“有部”的学说。

      说到这里,涉及到一个名词,那么,什么叫“一切有部”呢?“一切有部”是古印度小乘佛教的一个派别,其宗义是认为外境恒有 法性恒常。

      龙树菩萨一生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美誉,其中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他的著作《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特别是他的“中观”理论,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的“中观”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理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中观的方法。龙树用“中观”思想去弘扬佛教,研究佛法,对较好地继承佛陀教义,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中观”相当于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国大乘佛教有宗下、教下的说法,所谓宗下主要体现在修行的次第上,先修行后理论;教下是先理论后修行。中国八宗大乘佛教中,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这四个是属于宗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三论宗四个是属于教下。三论宗主要是理论指导实践,为我们修行佛法起到指导作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最为兴盛时期。朝廷提倡佛教,民众信仰佛教,涌现了一批像吉藏大师一样的大德高僧,他们探索不同的法门,去实践佛陀教义,修成果位。吉藏大师创立的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最早形成的一个宗派,三论宗的形成,促使了后来汉传佛教各家争相立宗兴派,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将中国佛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论宗因强调理论研究,忽视了宗教实践。特别是经过唐武宗灭佛事件之后,三论宗在流传不久后便逐渐衰歇,三论宗理论也慢慢地汇入大乘佛教体系之中。事实上,自古以来,也没有任何寺庙专门修行某一个宗派法门的,草堂寺、栖霞寺也不例外,而是某一大德高僧,在佛教某一法门修得正果。寺庙为僧侣提供了修行的场地,修行者誉名提高了寺庙的名气罢了。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

阅读 11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