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班第16周课程故事:当芒种遇上了端午,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石岩宝石幼儿园中三班
创建于06-06
阅读 7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主题起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三到六岁儿童的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我国源远流长的优质传统节日节气文化中蕴含着自然气象变化、动物活动规律、地域文化特色,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更具备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鼓励孩子关注身边的生活,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主题脉络

芒种是什么?

老师:“小朋友们,天气越来越热了,因为芒种节气要来了。”

孩子们非常不解,七嘴八舌都在问老师:“芒种是什么节?”“芒种是吃芒果的时候吗?”“芒种是种菜的意思吗?”“芒种大家都很忙吗?”听着孩子们的疑问,老师通过绘本故事的方式,开展了“芒种”节气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节气芒种的来历、习俗和气候特点。

老师:“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公历6月5日或6日,芒种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热,也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小麦成熟,开始收割了。”

雨柔:“小麦是什么?”

雨晨:“小麦是能吃的吗?”

布丁:“小麦就是米饭。”

嘉航:“小麦是农民伯伯要种的。”

基于孩子们对于芒种习俗与现象中的小麦非常感兴趣,我们借此开展关于小麦的系列活动。

观察小麦

第二天,老师提供了真实的小麦、小麦秸秆给孩子们进行观察分享。

浩文:“老师,小麦是橙色的。”

连立:“小麦长得像玉米。”

晞宇:“这个种子可以种吗?”

在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们共同总结小麦的特征,成熟的麦子黄色的,叶子是扁平形状的,麦子的茎又叫麦秸,是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里面空空的,摸上去滑滑的,茎的头上长着麦穗,麦穗上有麦芒,像一根细细长长的针。

小麦催芽记

在观看了收割小麦的视频后,孩子们对小麦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好奇。于是结合了以前种植萝卜和南瓜的经验,他们提出小麦是从种子发芽慢慢长大而来。为了更加直接观察小麦发芽成长,我们也利用了小麦种子进行催芽实验。

老师提问:“种子需要什么才能发芽长大?”

依琳第一时间说:“需要浇水!”

书妍也跟着说:“我们给种子浇水。”

雨晨说:“需要用土盖住,不然太冷了。”

昱尘说:“要晒晒太阳。”

嘉航说:“需要我们好好照顾。”

听着孩子们的分享,我们共同总结出经验,种子的发芽成长需要:水分、阳光、适宜的温度、还需要小朋友们细心照顾。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麦的生长的理解,孩子们对小麦种子进行了催芽的试验。

步骤一:挑种子,去除干瘪变黑的小麦和杂质。

步骤二:将小麦淘洗干净,均匀铺在托盘中,不要铺太厚,薄薄1~2层就好,铺的过程中,顺便把一些碎粒剔除。

步骤三:在铺好的小麦上盖一层保温的纸巾,淋一遍水,放置在通风避光处。每日勤喷水,保持笼布湿润,筐下水盆里的水也要勤换。

步骤四:继续勤喷水换水,等待小麦发芽。让我们一起期待新一轮的丰收希望。

小麦种子催芽第一天后,孩子们就发现:“呀!小麦长出白色的东西了!”“小麦发了一点点白色的芽。”

小麦种子催芽第二天后,孩子们又发现:“小麦的芽儿又变长一点点了。”“变成绿色了。”在小麦种子催芽的活动中,基于幼儿的视角出发,通过幼儿的兴趣点,幼儿能自主发现总结小麦种子的变化。


端午的故事

芒种过来,就是端午节了。这两天幼儿园里布置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环境,孩子们细心地发现了,每次路过都会问:“老师,为什么这里挂了绿色的叶子?”“老师,为什么这儿有粽子?”也有个别孩子会说:“我妈妈在家也包粽子了。”“为什么要包粽子呢?”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认识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经验,老师带着孩子们的疑问,利用绘本故事《端午粽米香》给孩子们科普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孩子们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还称为五月节、龙舟节,而且人们会在端午节做很多的端午习俗:挂艾叶,包粽子,赛龙舟……而孩子们对于包粽子和划龙舟有更大的好奇心。

粽子大调查

果冻说:“我妈妈会包巧克力的粽子。”

杰燊说:“我喜欢吃有肉的粽子。”

浩文说:“我喜欢吃有豆子的粽子。”

沐风说:“我妈妈在家包的粽子有板栗。”

布丁说:“我吃甜的。”

包子说:“我喜欢吃有火腿肠的粽子。”

孩子们就粽子的口味进行了分享,发现大家喜欢的口味都不一样。为了进一步地加深对粽子的口味认识,孩子们发展了粽子大调查。

乐乐说:“有人吃甜粽子,也有人吃咸粽子。”

包子说:“有三角形的粽子,还有长方形的粽子。”

布丁说:“我也看到了长长的粽子。”

浩文说:“还有尖角粽子呢!”

语墨说:“有辣的粽子,我不敢吃。”

千妤说:“我喜欢吃有蛋黄、尖尖粽子。”


在孩子们的讨论和分享中,总结经验:粽子的口味是多样的,一般分为北方甜口和南方咸口;粽子的形状种类有三角形、长条形、正方形、牛角状、宝塔状等;我粽子里的材料有肉、豆子、板栗、豆沙、红枣等。

老师再一次分享绘本故事《小粽子,小粽子》,通过了妙趣横生的情节,孩子们更加能体会到粽子的多样,感受节日的文化气息。

包粽子体验

孩子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粽子以后,对粽子的热情并没有减少,端午节幼儿园里组织了他们体验包粽子。但是粽子要怎么包?孩子们没有相关的经验,老师先是通过绘本故事《粽子是捆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粽子制作方法需要用到:粽叶、绳子、糯米、各式馅料,必须要用绳子绑紧。


第二天,邀请了两位家长助教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包粽子,孩子们参与了协助放糯米、放肉等馅料的步骤。简单的一个小体验,也感受到包粽子的乐趣与节日氛围。

第三天,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味道,从入园开始好几个孩子过来问“粽子煮熟了吗?”“什么时候吃粽子?”最后孩子们总算等到了自己的小粽子,自己动手的成果更加香甜呢!

来场旱地龙舟赛

端午节,划龙舟。孩子们受到文化熏陶,先是在区域里自主搭建龙舟、绘画龙舟。老师邀请孩子们进行讨论:你们想划龙舟吗?划龙舟怎么划?

大家表示都很想体验,布丁说:“龙舟上面有龙头。”乐乐说:“龙舟要很多人划。”逸凡说“龙舟在水里划。”梓墨说:“龙舟还有人在打鼓。”诗琪说:“我可以打鼓。”子轩说:“龙舟比赛谁更快的。”

在讨论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龙舟游戏体验,大家盘腿坐在溜溜布上,听着小鼓手的鼓声,用力地划动,一开始大家都冲劲十足,但是过了一会,逸凡说:“这龙舟怎么不动啊?”大家也发现:“龙舟怎么不走呢?”“我都没位置了。”

听着孩子们体验感受,老师提问:“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几个小男生就说:“那我们站起来划。”“还可以大家都往里面站。”“男生跑得快,肯定能赢。”当孩子们提出第二种玩法的时候,老师马上鼓励他们进行再次体验。

第二次体验开始了,龙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游走动起来了。大家感到非常兴奋,于是连着进行了三次的男女生龙舟比赛,第一次比赛,女生的脚步虽然小,但是很整齐,赢得了胜利,第二次男生仍然很着急,为了赢得比赛,前面的小朋友使劲跑,结果后面的小朋友跟不上,还是可惜落后了。第三次比赛还没开始,老师组织男孩进行失败原因讨论,发现男生总是前面快,后面慢,这是最大的原因,因此他们互相提提醒,前面的人慢一点,后面的人要快一点,这样开始了第三次的比赛,男生总算赢了一次。但是由于女生险赢了两次,最终获得了胜利。

01:04

学习品质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美学精髓,在芒种、端午节的活动中,孩子们针对节日习俗“粽子”“龙舟”这两个重要元素,通过经验认知、动手操作、游戏体验的方式走进了端午节的文化,更体会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学习品质:

语言:通过芒种习俗分享、小麦催芽、端午节习俗分享、粽子大调查的活动中,幼儿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简短的语言表达,促进了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幼儿自尊自信的表现。

社会:通过节日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南北差异粽子的多样化的活动探索,丰富的环境熏陶,提升了幼儿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培养了幼儿的文化归属感。

健康:通过体验包粽子、划龙舟的活动实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乐于参与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身体四肢动作协调精细发展。

科学:通过小麦催芽的活动实验,从种子观察到催芽、发芽,促进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观察能力,能够在探究过程认识周围事物(发芽)的现象,获得相关的种植经验。

艺术:通过搭建龙舟、绘画龙舟的活动操作,幼儿能够感受龙舟的造型特点,并在显化在活动中以绘画、搭建的方式进行再次的艺术创作,促进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与模仿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优点:

1.立足放下,抓住身边的生活。在芒种与端午双节日节气相遇,能够兼顾两个节日带给幼儿不同的体验,重视体验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从小培养了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归属,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经验更加深入。小麦催芽、包粽子、划龙舟的活动由说到做,让幼儿有实践体验到机会,感受文化更深入。

不足:

1.在节日文化的认知过程,缺乏广泛性。小班幼儿的活动应该增加更多丰富性的内容,幼儿仅在粽子、龙舟这一元素上较深入了解,并未能及时预设其他的习俗文化让幼儿也能进行广度的了解。

措施:

1.在活动开展活动中,需要看整体,抓细节,教师以查漏补缺的角度去进行相对应预设增加活动的丰富,避免一条线把活动开展单一。

阅读 7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