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护城河”

一笑而过
创建于06-06
阅读 4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在北京的住所附近总是有条河,不是“这条河”就是“那条河”。

      最近这十年,我住在离二环护城河边不远的地方,我的citywalk也总是沿着护城河,曾经的我多次骑着山地车绕行二环,走着走着,过了东直门,护城河就不见了,过了建国门,护城河又出现了,而且东西二环都是这样,我一度感到纳闷,当时工作太忙也没顾上仔细琢磨。现在有了空闲时间,就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我从百度上找到一张护城河演变和北京内城变迁的图片,元大都、明清首都都有自己的护城河,随着解放后首都建设的需要,护城河改道或者深藏于地下。

(图源:百度)

      目前地面上能看到的是明清北京城北二环、东便门经南二环至广安门的护城河,图中规划的从积水潭到西直门的转河已经完工了很久,护城河用这种方式连接了长河。西直门到广安门、东直门到东便门之间的护城河成为了暗沟(这两段暗沟不知是否还存在),直接联通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前三门护城河已经彻底消失,这就是我感觉到护城河忽隐忽现的原因。

      元大都的护城河也还保留着一部分,就是西土城到北土城的小月河,那里有我们喜爱的“海棠花溪”。北护城河在东直门分了两个岔道,一条向东流到亮马河,一条向北流入坝河,如果沿着河道从东直门走到太阳宫,中途会看到小月河的水也流过“土城沟”汇入坝河。

      至此,我总算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附近的几条河的关系梳理清楚了。

      为了探索护城河的前世今生,前几天我再次参观了位于西海的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又刚好赶上了志愿者的一场讲解,使我对元大都的水利工程有了更多的认识。元大都的水源解决方案是历史上解决得最好的时期,而这些离不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他主导了卢沟河(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将大运河从隋唐的东西走向改造成贯通南北。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后来,他又主持修建通惠河工程,使通过大运河从江南来的漕船可以从通州直接抵达大都中心的积水潭码头。为了解决将近20米的地势高差,通惠河上设计建立了24座船闸,什刹海万宁桥、玉河遗址的东不压桥就是当时的澄清上闸和澄清中闸。那时的积水潭面积远比现在大得多,这里才是京杭大运河的北部终点。

      作为码头,积水潭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量,著名的京密引水渠700年前的故道——白浮泉引水渠应运而生,郭守敬设计了一条从昌平的白浮泉沿山麓修建的C字形水渠,沿路还收集其他的山泉水,将水引入了翁山泊(昆明湖),确保了积水潭和大都的水量供给。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当时积水潭的面积是图中红色虚线部分,远非现在的前海、后海和西海可比。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图源:郭守敬纪念馆

      建设元大都的时候,郭守敬做了一项后人难以复制的工作——重开金口河,将卢沟河(永定河)的水引入大都,为了防范风险,他在金口前挖了退水渠(如果遇到超大洪水可以回流卢沟河),还修建了调节水库(玉渊潭),妥善解决了引水和防洪的矛盾。因为引卢沟河的风险较大,漕运可以依靠通惠河,使用完后他主动封堵了金口河,之后元朝的另外一位官员也想模仿重开金口河,但没有认真思考和规划,以失败告终。

       你知道么,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郭守敬命名的,有一个小行星也是以他命名的,他改进了天文仪器浑天仪,形成了“浑仪”和“简仪”,他的科技贡献和创新精神泽被后世。

      元大都的水利规划和建设是今天北京城供水格局的基础,现在的我常常坐在西海湖边,看汇通祠的红墙灰瓦,看风起花落,看云卷云舒,体会着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

阅读 4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