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心理咨询小组线上研讨如约而至,本次我们一期班讨论的主题是“模仿疗法”,分享人卜凯清精心准备的发言以及小组学员们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一、模仿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有写到:“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动物,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从孩提时起的爬行站立,刷牙,拿筷子,再到后来的说话,认字,写字,模仿似乎就是我们人的一种本能,书中的“模仿疗法”也正是基于我们模仿行为的这一方式,对来访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疗法步骤:进行评估—精心设计—逐级示范—鼓励强化—布置作业】
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如何设计调整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现要想设计出有效的初级改变行为真的很难,得从细小的具体行为开始,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去鼓励强化来访者的行为才能看到转变。
从咨询室再回到家庭生活中来,让孩子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也是不容易的,要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还要设计奖励机制,不断强化。作为家长来说,言传身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孩子是最擅长模仿家人言行的,家长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为孩子们做一个好的示范,树立榜样。所以经常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二、从众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本能,从众就是根据他人而做出自己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以保持跟群体一致的行为。从众本身不能构成好或者坏,就像人的情绪一样,没有好坏之分。但从众行为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后果和影响,我们基于其后果影响判断该从众行为是好还是坏。
像疫情时大量抢购大米和盐、网络上跟风差评和集体邀约自杀、校园里面出现的跟风霸凌和割腕等行为。我们都能感受到从众引发的不好,但从众献爱心、遵守交通规则、法律法规、课堂秩序,爱护环境,学习他人优点长处等这些都是从众心理的好的一面。所以,如何让从众心理发挥出它积极的一面,我想是——
【学会辨别和判断,始终保持自己的思考力】
三、判断
判断的基础在于有没有自主思考能力,像疫情期间因为网络舆论就从众的去哄抢米和盐的人,没有去思考国内的物资供应能力和产业链都比较全面,不可能长期断货;还有校园里的集体割腕事件,一些学生是真抑郁,有的是为了缓解压力,但一些学生参与集体性自伤、自杀就是没有去思考这种行为对自身的影响,而且一味的盲目跟风从众。
因此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我们更不必畏惧从众心理,而是要加以适当利用。凡事先思考下再开始行动,这样在一开始就可以规避一些盲目从众的行为。
另外,当我们与大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做决策,而是可以从多维度寻找信息来验证,尝试逆向思考来辅助自己的判断。比如站在观点对立面的角度来想想这件事不成立的主要理由,可以一一写出来列在纸上,然后仔细思考。
最后当思考判断后果利大于弊时可以从众,当弊大于利时应该保持自我,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有句话说“人生的成功,是从假装成功开始的。”当我们害怕自己不会成功的时候,那不妨先跟自己撒个慌,假装自己会成功,不断地去学习、模仿成功的人,把我们身心的姿势都换一换,说不定真的能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