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研修促发展 蓄势赋能谱新篇——松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暨学科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纪实

佳琪🌟
创建于06-05
阅读 32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提升我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研修意识,进一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校的建设,教研员朱捷老师带领松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成员于6月5日上午,在松山区第二小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校进行研讨活动。

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学科基地校教师共同探索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而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教育理念,扎实推进“大单元教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松山区第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以“聚焦单元整体备课  打造高校思政课堂”为主题开展单元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刘鑫老师主持。

单元解读

        王海凤老师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行了全面解读。本单元围绕“公共生活”这一主题,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课内容。从公共生活中具象的公共设施,过渡到抽象的规则,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精神的社会性情感,全面实现单元教育目标。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逐阶推进、有机衔接。教材《大家的“朋友”》从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设施对人们生活的价值,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然后递进到《生活离不开规则》,将学生引入抽象的公共规则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形成无论在何种生活处境下,都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态度。最后《爱心的传递者》将本单元内容落脚在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上,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守秩序、懂关爱”的公共生活观、公共生活方式。

课堂展示

        在《大家的“朋友”》第一课时教学中,陈志颖老师先以童话的视角引入“特殊的朋友”——公共设施,通过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共设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全方位服务于我们;尝试借助“小叮当奇遇记”这一故事情境进行“一境到底”,以此来启发学生想象没有公共设施的生活,再次深入感受“朋友”带来的便利;最后以“垃圾桶、秋千的改进”为引,鼓励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设计新型公共设施。陈老师的课堂活力四射,互动自如,评价“接地气、赶时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接着陈老师对第二课时“善待我们的朋友”进行教学简述:设计了了解公共设施损坏情况、如何保护公共设施、反思自身行为三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文明使用公共设施,争做文明好少年的决心和意识。

        刘鑫老师进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说课展示,刘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生活处处有规则以及规则的重要作用,借助踩踏事件案例及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正确意识,并通过问题驱动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守规则要自觉”,通过芳芳的日记自述明确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适时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切实落实“道法合一”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明确规则之于公共生活,既是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王晓静老师执教了本单元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王老师基于实践取向,立足活动视角,积极创设教育情境,运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活动热情,从“我们都有爱心”“寻找身边的爱心天使”“爱心你我他”“爱心在行动”四个主板块引导学生,明晰了传递爱心的大学问。

活动总结

        最后,教研员朱捷老师对三位授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朱老师对授课教师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并细致的指出了几节课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例如: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生活化,注意把教材上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糅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回归生活,让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地。

        

        教研之于教师,好比磨刀石,它会使你快速的磨出锋利的“宝剑”;好比镜子,它会照见自己的不足,使你更趋于成熟。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落实核心素养,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

阅读 32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