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这个周末,我们从北京坐高铁,到了镇江这个不大却蕴藏着深厚历史的城市。打车去宾馆的一路上,镇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城市很干净,人不是很多,呆着舒服。通过两天的游玩儿,这一印象更深了。当地人说镇江是个适合养老的城市,它的节奏比较慢,物价不是很高。
镇江旅游景点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三山一渡(焦山、北固山、金山和西津渡)。我们这次就住在西津渡古街内。上图就是我们所选的云缦旅馆,地理位置不错,环境清幽。
西津渡,是古代镇江的过江渡口。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在此交汇,这里成为漕运重镇。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众多诗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当年扬帆北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乘船过江之处,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
渡口人来人往,街市应运而生。六朝时期西津渡古街开始形成,至北宋时期已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集市。现在当年的古渡口早已不复存在,但西津渡古街区内却依然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据说街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尤其是那些青石板路,在向每一位过往的旅人诉说着悠悠历史。走在上面当年人来人往,做买做卖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清幽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昭关石塔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塔基上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称“观音洞喇嘛塔”“瓶塔”。
塔的旁边是“救生会”旧址。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远处小亭子所在的小“山包”叫做“蒜山”。虽说它叫山,可真的没有一点儿山的样子,但人家大有来历。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看到这里大家就都知道了当年诸葛亮、周瑜各自在手心写了一个“火”字,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云台阁,西津渡的制高点。
早晨的西津渡是静谧的,夜晚是热闹的。一早一晚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字上面图片右侧有个小亭子,叫做“待渡亭”,看名字就知其作用了。
英国领馆旧址,正在改造不能参观,它旁边的53坡的尽头也被挡住了,往上走也没啥意义。
古街东面的路,叫什么名字忘了,那些民国风的建筑搭配上法国梧桐,让人瞬间有种穿越感。
网上推荐到大西路这条街的大华面馆吃锅盖面,我以为那面馆有多气派呢,到了才知道那真是地地道道的街边小摊。绝对的接地气。
长鱼面(其实就是鳝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