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篇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儿童早期会经历两次重大时刻,让教育者最为难:一次是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从父母的怀抱中走到老师身边;一次是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转入以科目学习为主的小学。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主要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大方面的内容。对家长来说,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的培养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身心准备·会憧憬
身心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不仅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还要触发孩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期待、对小学的学习充满兴趣的良好情绪状态。
生活准备·能自理
生活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与习惯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主动参与劳动,自觉遵守基本规则意识等,主要是为孩子能独立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社会准备·爱交友
社会准备,是指孩童需要为了适应小学集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进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主要是为了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团队生活做好准备。
学习准备·善学习
学习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学习能力,培养专注力,为小学学习储蓄能量。这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这一准备是基于身心、生活、交往等方面做好准备之后方能开启的关键一环,其中,专注是学习适应的习惯内核。
幼小衔接具体衔接什么?
虞永平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也就是说,幼小衔接并不是到了大班才开始,而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贯穿三年的时间,只是重点在大班。同时,幼小衔接也不是只教孩子拼音、算术、写字,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代替。
通过《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知道幼小衔接是从孩子入园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但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年龄班要有所侧重地进行衔接:
小班
健康体魄,积极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老师需要在小班重点帮助孩子培养这些能力,不仅仅是因为到了小学,就不会有老师特别提醒孩子喝水或是上厕所这些事情了,更因为这也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力。
中班
语言发展、倾听与表达、阅读与前书写能力、鼓励孩子与同伴、成人间的交往合作。
“阅读与前书写能力”,中班家长会着急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教数字、教写字,包括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过程,包括老师在图书区投放的各类图书……其实都不停在给孩子渗透文字经验,而在艺术区为孩子投放许多能够用于书写的材料,孩子给自己的作品署名等,也是在不断促进孩子前书写能力发展。
大班
结合主题课程,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和为入学做准备的意愿,同时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我会系红领巾
通过活动:系红领巾、整理书包、设计课程表等活动,让孩子们增添对小学的向往。
设计课程表
课间十分钟
我会整理书包
我向往的小学
除了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日常中一点一滴培养其能力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老师还要认识到家长的认知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到压力、焦虑,但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共同努力,孩子才能顺利过渡到人生的下一旅程。
家长篇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准备才能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呢?
一、幼小衔接,家长应持什么态度?
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讲究策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二、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三、家长如何指导孩子作息规律?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2)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3)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四、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五、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六、家长如何处理师生的关系?
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七、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八、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1)倾听和提问的习惯
(2)表达和发言的习惯
(3)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4)记忆和思考的习惯
(5)遵纪和守时的习惯
(6)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九、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一般一年级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
(4)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父母要从生活、学习、身心等各方面主动配合孩子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过渡期。
幼小衔接
是“学习知识的衔接”
也是在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行动
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责编:龚佳蓉
一审:雷园园
二审:李玲玲
三审: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