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那怎样在幼儿时期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美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孩子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
情绪方面
烦躁、郁闷、焦虑、容易生气、爱哭闹等。
行为方面
比平常更黏人、发呆不动、沉默少语、精神不集中、吃手、暴力倾向等。
生理方面
厌食、早醒、难以入睡、尿频、尿床、全身不适等。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老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为此,我园开展了这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各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案例、视频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心观察幼儿的内心感受,及时排除幼儿不良的情绪,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1.多多了解孩子,同孩子做协商。
家长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2.耐心倾听孩子,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孩子,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3.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这样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家长不要怪罪孩子软弱、胆小,而要让孩子知道,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大人们也会有类似的情绪,从而鼓励孩子学习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4.丰富孩子社会交往与沟通、分享与合作的技能。
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孩子健全完美的人格。
绘本推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要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让我们把"爱"的温度和"心"的色彩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里成长,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