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有时,
花开有期,衔接有度。
幼小衔接,
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
更是习惯的养成、
能力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生活与游戏中
帮助小朋友积蓄力量。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学会适应。“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幼小衔接它衔接的是长期的过程,衔接的也是身心、生活、学习、社会四方面的准备,从而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
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
幼小衔接“接”什么
01:29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以下幼小衔接“四大准备”。
身心准备
一.向往入学
1.初步了解小学,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2.希望成为一名小学生,愿意为入学做准备。
二.情绪良好
1.能经常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他人。
三.喜欢运动
1.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
2.能连续参加体育活动半小时以上。
四.动作协调
1.手部动作协调,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
给家长的小建议:
1.和幼儿讨论小学学习生活,减少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感受,缓解入学焦虑。
2.家长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和影响幼儿,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3.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充分保证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学会正确、熟练地扣扣子、系鞋带;支持孩子进行剪、折、撕、粘、拼等各种活动,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
生活准备
一.生活习惯
1.保持规律作息,坚持早睡早起、睡眠充足。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有自觉洗手的习惯,有保护视力的意识
二.生活自理
1.能按需喝水、如厕、增减衣服。
2.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分类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3.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做事不拖沓
三.安全防护
1.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2.知道基本的安全知识,遇到危险会求助
四.参与劳动
1.能主动承担并完成分餐、清洁、整理等班级劳动。
2.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给家长的小建议:
1.家长配合幼儿园调整作息时间,提醒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入园;同时以身作则,以规律作息的习惯影响孩子。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
2.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遵守社区、交通等环境中的安全要求,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求救的方法,如:知道向成人求助或拨打求救电话。
社会准备
一.交往合作
1.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结交新朋友。
2.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遇到困难互帮互助,发生冲突时尝试协商解决。
3.能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二.诚实守规
1.能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2.知道要做诚实的人,说话算数。
三.任务意识
1.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能向家长清晰地转述并主动去做。
2.能自觉、独立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
四.热爱集体
1.喜爱自己的班级和幼儿园。
2.愿意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做事情。
3.初步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给家长的小建议:
1.教育孩子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鼓励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冲突时,教育孩子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合作等方法解决,不争抢,不欺负同伴。
2.在日常生活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和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规则。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3.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各项小任务,如:准备明天要带的玩具材料和学习用品、每天自己整理小书包等,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4.家长教育孩子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支持和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愿意为班集体做事,为孩子树立榜样。
学习准备
一.好奇好问
1.对身边的新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2.喜欢刨根问底,乐于动手动脑。
二.学习习惯
1.能专注地做事,分心时能在成人提醒下调整注意力。
2.能坚持做完一件事,遇到困难不放弃。
3.乐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
4.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
三.学习兴趣
1.对大自然和身边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努力寻找答案。
2.喜欢阅读,乐于和他人一起看书讲故事,遇到问题经常通过图书寻找答案。
3.对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愿意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4.愿意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学习能力
1.在集体情境中能认真听并能听懂他人说话,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2.能较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3.能说出图画书的主要情节,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4.在绘画、拼图等活动中,能识别上下、左右等方位。
5.能认识并书写自己的名字。
6.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给家长的小建议: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支持幼儿持续的探究行为。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有计划的做事,并能专注持续的完成任务。
3.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图书及环境,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书中内容,加深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4.鼓励幼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或想法。
幼小衔接,怎么准备
幼儿园怎么做
幼小衔接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就开始了。幼儿园重点是“养习惯”。
01
向往——了解小学生活,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内心会有恐惧和不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满期待地进入小学。对孩子关于上小学的各种疑问,有针对性地解决。
02
养正——锻炼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刚入小学时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习惯差,铅笔、橡皮经常丢,课桌、书包里一团糟。针对这个问题,大班后期,我们开展了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整理学习用品,整理书包等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03
守规——引导交往合作,增强自律规则意识。
通过与小学老师交流,我们了解:刚入学时会发现,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和同学交往;有的同学不会听上课铃声等指令,缺乏规则意识。
集体活动中,要求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举手回答问题。引导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猜想并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规划课间生活,开展一定的规则类游戏,增强规则意识。
04
好学——激发兴趣爱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知识类的衔接,但经实践证明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家长怎么做
科学衔接,顺利过渡,家长可以这样做......
01
多聊聊小学,让孩子认识小学
小学长什么样子?小学里也有好玩的游戏吗?孩子们对小学充满好奇,家长们不妨给孩子们多介绍小学,讲讲小学生的事情。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小学参观、了解未来的学校周围环境,鼓励孩子以小学生为榜样。02
像小学生一样安排作息时间
除了在幼儿园老师会增加教学活动时间之外,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小学生作息,尝试按照小学作息生活、学习。
03
了解学习用品,会整理书包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认识文具、整理书包,鼓励孩子尝试练习握笔等。让孩子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东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04
让孩子多与小学生交流沟通
平时让孩子多认识些已经上了小学的伙伴,消除孩子易胆怯、易畏惧的心理,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05
提前适应小学课堂时间
为了适应小学授课作息,家长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模拟小学生上课场景, 告诉孩子上课要回答问题或有困惑要举手发言。06
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事项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熟悉小学到家的路程及周边环境,做好校园、社区交通安全的规范讲解,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幼小衔接有疑惑
看看专家怎么说
01
要给孩子报补习班吗?
郭力平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证明,填鸭式的学习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是短视且有害的。正确做法
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更应关注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学习方式,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究。为儿童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02
要提前学小学课程吗?
华爱华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幼儿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学习以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幼儿不易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成人又因孩子理解和接受能力慢而发出叹息或责怪,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种“习得性愚笨”一旦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续学业,入学以后容易对学习产生被动和依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
03
握笔姿势要纠正吗?
柳倩 ·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握笔姿势在生理上受制于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的生理发育成熟,才可能形成正确的执笔方式。5岁左右是幼儿开始握笔的最佳时期。过早让幼儿握笔写字,很容易让幼儿采用近距离握笔和不正确的手指配合方式,来确保执笔的稳定性,这种不正确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一、根据孩子握笔方式的年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书写工具。对低龄儿童应提供短、粗、容易控制的工具,如蜡笔、油画棒等;逐渐提供像记号笔这类较粗的工具;随着幼儿手部肌肉的发育、对书写的兴趣和握笔姿势的发展,逐步提供铅笔等较为成熟的书写工具。
二、多种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方式对正确的握笔姿势产生积极影响。在为幼儿提供书写材料之前及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应该提供绘画、剪纸、搭积木、折纸、串珠等各种活动的材料和使用机会,为正确握笔打好基础。
让孩子做适合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情,多让孩子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
04
孩子总走神怎么办?
秦金亮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应该明确,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维持注意力较长时间。孩子在不同时期,其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征确定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呢?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
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与要学习对象建立关联,进行合理引导。教会孩子分配时间
给孩子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制定合理时间表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并严格执行,培养孩子时间意识和目的感。05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秦金亮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形成时间观念
孩子对时间概念是很模糊的。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看钟表,让孩子了解时间的长短。让孩子产生对时间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制定合理计划
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同时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06
电子学习软件能替代
真实情境学习吗?
郭力平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学习软件不能够替代孩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儿童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感知了解世界。当与软件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陪伴,儿童在真实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被剥夺、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敏感时机被错过。学习软件从来都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孩子真实体验的替代品。07
为什么小孩需要玩?
鄢超云 ·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这个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心共行,共绘明天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足见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而在儿童时期播下良好的种子,之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幼小始于心,衔接始于行,真正有效的“幼小衔接”是一种关注儿童学习的身心基础,呵护和培育他们的主动性和调控性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长程衔接”。
王庄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