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样l清廉故事我来讲

我是小张同志 🤔
创建于2022-12-14
阅读 7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讲廉洁故事   树清廉新风

       为有效推动学校清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崇廉奉洁的美德,让清正廉洁之风浸润童心,使学校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廉洁教育、陶冶道德情操,东观二学区开设“致敬榜样l清廉故事我来讲”栏目,分享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

故事开讲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六年级 程美谕

  1988年,国家要抽调一大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第一个自愿来到西藏。刚到西藏,他就为人民奔波操劳。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每次下乡,总要接济一大批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给他们买药,扶贫济救时少则百十元,多则上千元,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

  1992年,在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地震过后,孔繁森在羊日岗区的一块废墟上发现了三名无家可归的孤儿,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三名孤儿收留起来并抚养他们。孔繁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自己受苦,便偷偷跑到血房里献血。即使生活再贫困,他也没有向国家和人民要过一分钱。

      1994年,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车祸。他的遗物只有两件,一件是他那仅剩的八元六角钱,一件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那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谁能想到一个共产党中高级事业的干部,生活竟如此清贫,让人难以想象,更让人心生敬佩。

       孔繁森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而他高大的身躯也在西藏的土地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一生也正是西藏人民的评价: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学习他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品质,做崇尚俭朴的好少年!

🌸讲述人:

晓义小学  六一班  曹兴阳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

        不久前,我读到一个公孙仪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之门外。他的弟子们劝们说:“你既然喜欢吃鱼,就该收下人们送来的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仪深刻地分析到:“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到时候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是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难免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一定不会再给我送鱼了。到那时我又没薪俸自己买鱼,还能再吃到鱼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社会。当今社会上,有的人当了官,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拉上了官位;有的人当了官,不断贪污人民的财产;有的人当了官,假公济私、只收礼不办事。这些人的行为是多么可耻啊。

       当然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像公孙仪那样,乃“出淤泥而不染”的为政清廉者。他们把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修养和人格。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严于律己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品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清正廉洁”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做个诚实、正直的学生吧。

🌸讲述人:

    晓义小学  六二班  刘勤怡     

        提到廉洁,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成龙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时,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民间传说,那里有一个名叫“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

       所以我们更要从小做堂堂正正的人,每个人都从小敬重有操守,重清廉,崇尚有义气,重义节、正确对待财物的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五年级 代妙净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讲述人:

晓义小学 五年级  刘子轩

       “清廉”我对它的理解是为政清白廉洁,做人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在古代也有清廉的事例,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清廉的小故事。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听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没有深有感触?事实上廉洁并不难,只要记住并做到:“正直坦荡,表里如一。”希望大家都可以成为清正廉洁的祖国人才!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四年级 程诗轩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讲述人:

晓义小学  四年级 刘梓萱

羊续是东汉南阳太守,廉洁自守。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三年级 徐梦扬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作者叫于谦,他是明朝的大臣,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于谦的《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官员,他做官廉洁,为人耿直。当时,朝堂上贪污成风,官员大肆收取贿赂。各地官员进京,都要从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钱财和物品,进京后除了献给皇上外,还要送给朝中的权贵。于谦十分看不惯这样的官场作风,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做。他每次进京,别说金银财宝了,就连多余的行李也不带,他的同僚劝他说:你即使不献金银,至少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来打点一下!于谦笑着举起袖子,风趣地说:我带了呀,你看我带了清风来,藏在袖子里呢!于谦当官三十五年,兢兢业业,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后人都在称赞他。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向于谦学习,做一个两袖清风的人。

🌸讲述人:

晓义小学  三年级  郝锦鑫

       清正廉洁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说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不廉洁,我们的国家就会遭殃。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多么美好。大家都非常爱戴清正廉洁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变得这么强大和富有。从古到今,我们国家出现了许许多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古代的包公,一生廉洁,被后人称为 “包青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爷爷,一件睡衣补了多次还舍不得扔掉。我们也非常痛恨那些给国家造成危害,不廉洁的官。他们只会给国家增多坏事,根本没有想过怎么去报答国家。这些人怎么不让人痛恨呢?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们也要学习包公、周总理爷爷的正气精神。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遵守小故事规则,同时不忘了提醒别人也要做好。因为不是一两个人就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富有,必须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才行。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一个廉洁的人;一个能报答国家的人。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廉洁了,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繁荣!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二年级 史欣霖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讲述人:

   晓义小学   二年级   张梓蓉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讲述人:

程家庄小学   一年级 高雅宣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他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芊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讲述人:

晓义小学  一年级   郭晋瑀

       包拯北宋名臣“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以其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留名青史,民间关于包公的戏曲、故事、传说不计其数,“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北宋廉吏包拯,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民间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佳者片石千金。宋朝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从此,“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 包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砥砺无数士人廉洁奉公,以民为先。


清风寄语

此次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崇洁尚廉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让“清廉”二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扎下根。有效推进清廉文化进校园,让廉洁清风吹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廉正品格根植在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阅读 7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