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香,根根丝线连,又是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千百年来,端午节与端午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含着深邃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端午”二字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有着符号意义的“根”。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班组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本次主题活动。
来历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屈原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建议楚王派使者求和,但被楚王拒绝,最终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鱼虾吃掉,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将好吃的东西包在竹叶里,做成菱角形的粽子,并划龙舟来吓走江里的鱼虾,以纪念屈原。小朋友们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习俗篇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孩子们在了解端午习俗后,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各种有趣又有意义的习俗。
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跳江自尽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挂艾草: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虫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他们利用艾草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系五彩绳: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由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彩绳以驱邪。
喝雄黄酒、画额:由于夏季是疫病易发时期,而雄黄酒被认为有很强的除病作用,所以形成了端午节时饮用和涂抹雄黄酒的风俗。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斗草篇
端午节斗百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文斗”,另一种是“武斗”。斗百草最先是从“武斗”开始的。“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然后再拉,谁的花草断了,谁就输了。另一种是比赛“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见分晓。
来看哪位小朋友是“武斗”冠军吧!
小朋友们通过斗草,发现老一点的叶子会比嫩的叶子更不容易断,而且相对粗一些的叶柄韧更强些;粗细差不多的 ,两根叶柄取胜的多;但是一根粗的也可以赢两根稍细的。
龙舟篇
赛龙舟是一项集体运动,每一艘龙舟上,往往有数十名水手。比赛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龙舟最前边敲鼓,水手们一起喊着整齐的号子划船,很多艘龙舟竞相向前,场面非常壮观。孩子们制作的“小粽子”化身水手,一起来赛龙舟啦!
小粽子划龙舟完成了,快来赛龙舟啦!
团扇篇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节送扇给大臣,不仅是一种礼物交换,还寓意着希望臣子们能够“动清风以增美德”,即通过自己的行为带来正面的影响。
端午节送扇子的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礼物交换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制作和赠送团扇,小朋友们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艾草篇
艾草,气清香,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中药。据古书记载,艾草外用有祛湿止痒之效;在民间习俗中,常用艾草洗澡,可以防病治病。正值端午,一起来做艾草香皂吧!
为何端午要佩香囊呢?
其实,香囊不仅香气宜人,更有驱避疫的寓意。在古时,人们认为香囊能保佑平安,驱逐蚊虫。而现在,香囊更是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文化的结合。每次佩戴香囊,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解決了蚊虫叮咬的烦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端午的浓厚氛围。散发出艾草的香气,为我们带来好运与平安。
这次我们要自己制作小香囊,怎么才能把一块普通的布变成一个能装香料的小包呢,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用订书器把布的边都给钉上就可以变成小口袋的样子,露出来的订书针又容易扎到人,这样都不够美观和好看。
我们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布的反面钉,再把口袋反过来就不会扎到人了。
最后求助了家里会针线活家长,用针线代替订书钉,这样我们的香囊就变得安全又结实。
在口袋里放入艾草,用绳子系起来,香囊就完成啦!
粽子篇
今年,粽子们不想过端午节了,想出门走一走,粽子的出游记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不一般哦,来看看小朋友的想法吧!
小朋友们也化身“小粽子”过端午啦,来看看他们可爱的表情包吧!
端午节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了端午文化习俗,加深了孩子们对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激发了孩子对传统民俗的兴趣,也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小朋友的心中,从而弘扬和培养了孩子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粽子香香,引来一切美好,
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
祝小朋友和大朋友们,
端午安康,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