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小纸箱大世界—以儿童视角推进幼儿自主游戏

密云区第十四幼儿园
创建于06-04
阅读 6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游戏背景

       班里新添了大班下学期慧玩数学玩具,孩子们也参与到了“拆箱”的快乐中。可令人惊奇的是,我原本以为孩子们会对新玩具感兴趣,可是,他们却对一个个的纸箱爱不释手,摆弄、翻开、扣盖、套头等,玩的不亦乐乎。于是,一场与纸箱为伴的游戏便开始了。

游戏过程

【纸箱怎么玩儿?】

——真游戏的来源是幼儿的真实问题

       体育节游园会上,小二班的“机器人海报吸引孩子们兴趣”,路过时,都忍不住上手摸一摸,还夸赞着“真酷”!同时萌生了也想做一个机器人的想法。这吸引了很多同伴的加入。

孙心艾“纸箱都堆在一起,看不出哪是胳膊哪是腿。”

程铭浩“我们需要两个细一点的纸箱子做腿!”

祁梦甜“要不把纸箱子剪成一半?”

李若溪“肯定不行,太硬了,小二班的机器人腿是用什么做的?”

孙心艾“我也忘了,要不我们去看看?”

       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亲身实验,终于像机器人了!机器人的站立起来给予了孩子们很大信心,可问题是,机器人不能动,一动就散掉了。看来,不仅要看着像,还要更结实!

        孩子们尝试了胶钉、泡沫胶、纳米胶、乳胶、胶棒、胶枪、宽胶带等。得出结论“胶枪可以粘铁和边框较细的物品,泡沫胶可以在纸箱之间连接,宽胶带可以在外圈做固定”。这下,机器人就可以收放在教室的任何地方啦!

        我们还用、瓶盖、毛线、彩纸、冰棍棒等装饰了机器人呢!

【分析与反思】

幼儿视角自主生发“搭建机器人”的游戏内容,和通过教师问题引导预设“装饰机器人”的游戏内容,孩子们通过“儿童会议”与“幼儿园之旅”等方式解决问题。从剖析问题(看不出腿),提出需求(需要细一点的箱子),作出计划(剪成一半或实地考察),达成一致(前去对比观察),最后是实践探究(找材料尝试)。

幼儿此过程中体现出,自发提问,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通过小组协商、合作沟通、对比观察等方法,能够执行自己的探究计划,并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高兴。而在沟通、探究过程中,无形中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纸箱只能在班里玩儿吗?】

——真游戏的内容是幼儿经验与需求

       原本以为机器人的不断完善,意味游戏即将结束。我忙碌着制作一面“纸箱还能怎么玩儿”的墙面环境。可是新的游戏内容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自发变得丰富起来。

张艺涵“这个机器人一定很孤独,每天只有她自己站在班里。”说。

孙一然说“我们给她在做一个妹妹吧!”

张艺涵“行呀,在搭一个家,我和我姐姐就都在家里玩”。

王一笑:家里我妈经常做饭,得用纸箱做个油烟机。

程铭浩:我和我姐姐一个一个学习桌,还得做个学习桌。

李若溪:我觉得在墙上挂一个空调吧!

肖梓涵:我觉得可以放一个电视!

王一笑:等等等,大家说这么多,要不我们画一张计划图,我给你们记一下。

         随着游戏内容的不断丰富,纸箱越来越多,在教室堆放开始占用逃生出口,搭建空间也开始变得狭隘,于是,孩子们问我“只能在班里搭吗?”。讨论安全规则之后,我们决定将纸箱游戏开展在楼道一侧。前期幼儿自主设的游戏情景,加上区域的扩大,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纸箱建构家,通过绘画等方式,制作了密码门等辅助情景。还增加了班中闲置的地板块。有了新材料地板块的加持,游戏内容又增加“隧道”,孩子们在里面爬来爬去,哈哈大笑。但是,我又陷入了新的纠结,要不要打断他们“来回钻爬的危险行为”呢?我犹豫不决,选择暂不干预。在保证孩子们安全的前提下,我选择退后观察,分析着孩子们钻爬背后的原因,也期待着孩子们给我新的惊喜。

01:27

【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的游戏皆来源于生活,在几次的儿童会议交流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互碰撞,形成了新的游戏创想。杜威所谈“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孩子们的共情心正在发展,能假设“孤独”,迁移自身情绪需求,创设“温馨的环境”,小小的纸箱游戏外显出幼儿心理情绪健康的正向价值;游戏内容开始由单体建构的游戏图示,进入组合建构的游戏图示,开始注重对称封闭等搭建特点。教师在此除观察和倾听幼儿,也通过提问法、访谈法及材料调整,支持幼儿深度游戏。

面对幼儿的“钻爬行为”,我想从《观察婴幼儿游戏图示——支持和拓展儿童学习》书中,和孩子们的游戏表征记录本,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包裹图示”,表现为躲猫猫或藏在桌子下、窗帘后等。这些游戏行为也表明了幼儿正处于探索自身主体与周围客体之间方位的过程,也印证了《指南》中对大班幼儿的思维目标设定“分清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存在的前、后、左右等方位关系,所以孩子们才会喜欢迷宫、隧道等游戏;在幼儿的游戏记录表征里面,我看到很多孩子绘画了“迷宫隧道”,并赘述“我今天最喜欢的游戏”。这是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等待”、“倾听”与“回应”之前的关系。我从幼儿视角选择了等待幼儿的游戏,从幼儿表征中倾听到了幼儿的游戏心声,从寻找书籍和浏览文章等方法中选择了“回应”——支持幼儿隧道游戏。

【隧道塌陷,材料告急】

——真游戏的工具是伴随游戏而生

       地板块与纸箱搭建的迷宫,不太稳固,总会出现软塌的现象。孩子们先是寻找了积木,发现积木倒了磕碰不安全;再次寻找纸砖支撑,纸砖太轻了,撑不住。经过N➕1次尝试,孩子们发现,经常塌陷的地方,是地板块的连接口。于是,孩子们找来的奶粉桶,两个奶粉桶摞在一起,撑住连接口正好。

         问题又来了……迷宫太长了,材料和场地再次匮乏。孩子们商讨之下,走出班级,收获了不少材料。


00:24

“材料解决了,那场地呢?”我问。

“老师,我们去操场吧!”祁梦甜问。

“那小朋友都去操场玩纸箱吗?室内游戏还要不要玩儿呢”我继续追问。

“额……我们可以来园先玩室内游戏,想玩儿室外的我们再出去呗。”李若溪说。

“可是老师只有两个,怎么分开照顾室内和室外的小朋友们呢?”我说。

“我感觉想玩儿纸箱的小朋友还不少呢,这两天楼道里都好多好多人。”涂涂说。

         面对孩子们的提议,面对班级活动时间和场地的大改革,我迟疑了。要不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呢?我展开了一次调研:

00:09

        纸箱就像滑梯一样,滑下来了,太有效率了!孩子们给这个方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滑梯搬运法”!

【分析与反思】

        面对游戏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经过教师视频调动家长资源,赋权外出寻找材料,通过幼儿熟练的社交、沟通,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勇敢走出班级,问题全部迎刃而解。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社会准备提出“为幼儿创设走出班级,结交新朋友和感受新环境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适应能力。”走出班级,面向全园也是锻炼孩子们的好机会;生活准备中劳动教育提到“能主动完成一些劳动,并通过适当的劳动获得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让搬运材料成为学习,让劳动锻炼也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只能搭迷宫隧道吗?】

——真游戏的“形式”是个性化与主题化的相互交融

        偶然一天,在孩子们的表征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好要去户外大迷宫隧道吗?可是祁梦甜却搭了滑梯?李若溪搭的是马桶。只有我在搭隧道。”看似是“没人陪我一起玩儿的孤独”,但实际反映出,孩子们的个性化游戏开始显现。这在我心中也是一团疑问“是应该集体围绕一个主题游戏吗?个性化的游戏内容该被支持吗?”我瞧着、盼着,孩子们能给我一个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受邀来到了一家“串店”,体验了“快乐的一天”。吃串、打麻将、钻迷宫,真是应有尽有。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乐趣。


03:08

       持续几天的倾听,半数幼儿对烤串店的记录连续达到了3天以上,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景出现:外卖、游乐园、幼儿园、马桶、床铺等等。

【分析与反思】

        主题性游戏与个性化游戏在我看来,或许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每一个小的自由游戏,都会有自己的小主题,孩子们在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和情感上的收获。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物代物”是幼儿游戏手段的一种体现,这恰恰证明幼儿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印证了低结构开放性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思维想象力的发展。教师此时要做的是“参与”,而非“干预”。

案例反思

(一)幼儿的发展:

1.尝试多元、丰富的表征方式:绘画、儿童会议、幼儿园之旅、访谈等。

2.养成不同的学习品质:坚持游戏、不畏困难、积极思考与复盘、能够与同伴合作与协商。

3.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小组、个体、集体等。

4.养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性思维、科学探究型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二)教师的发展:

1.教育视角的改变:用儿童视角看幼儿,赋权幼儿,真正尊重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2.倾听幼儿的方法:通过马赛克方法、图示分析法等,观察与倾听幼儿,走进儿童世界,真正贯彻“一对一倾听”背后的精神。

3.支持幼儿的策略:信息技术等手段促幼儿反思复盘,让游戏过程与幼儿发展看得见;家园互联,合心合育。

4.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教育观、儿童观。

        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德,《评估指南》中提出,坚持以评促建、科学评估,重过程而非结果。不是城堡搭的多高就是能力最强,不是迷宫搭的多弯绕就是最聪明,评价孩子们的发展,是过程中的发现问题、不畏困难的精神,是计划协商、解决问题的智慧,是合作助人、文明游戏的品质,是我们追求的真善美的童心世界,是我们坚守并牢记的“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任务。

图文编辑:杨   帆

素材提供:杨   帆

图文初审:吕艳夏

图文终审:赵秋红

阅读 631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