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电校的全称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
一、凝心聚力 创建示范校
1990年11月,国家教委在广东主持召开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专科教育形势,明确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政策、措施,指明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并决定开展全国示范性高等专科学校建设试点工作。学校为贯彻会议精神,分层次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坚持方向,稳定教学,突破科研,搞活产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学校成立专业教改试点小组,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1992级新生中进行试点;成立“创示范校”教学评估小组,确立“创示范校评估指标体系”。
1991年10月,学校恰逢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等专科学校的开局之年,举行了建校40周年校庆活动。国家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国家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湖南省原省委书记熊淸泉、湖南省原政协主席刘夫生等领导为学校建校40周年相继题词,以示祝贺。湖南省教委、省机械厅、湘潭市委主要领导及湖南大学等兄弟院校负责同志出席庆典大会,湘潭市委书记、市长范多富为校庆题词,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发来贺电。王耐辛、孙伟、张树干、张涛、杜海清、曾允文、缪征明等学校老领导、老教师应邀参加校庆活动。1000多名校友返校,欢聚一堂,共庆学校建校40周年。校庆活动期间,应邀嘉宾分别参观了学校40年办学成果展、参加了学术讲座和校友座谈会等。这次校庆活动,既是一次鼓舞士气、总结经验、增进友谊、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夺取新胜利的盛会,又是一次接受上级领导和嘉宾检阅、指导工作、提出办学意见和建议的机会。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为学校“创示范校”增添了获得成功的彩头。
湖南日报头版刊登学校毕业生备受社会欢迎
1992年4月5日--18日,学校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的大讨论,统一思想,提出重在建设、改革和发展。6月19日,学校党委书记高增伏在党委换届选举的党员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争创示范,办成一流专科学校”的奋斗目标。
1993年12月,校长张永丰在学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深化改革,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为把我校建设成示范性专科学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创办示范性专科学校的工作目标。
1994年12月,学校党委书记高增伏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建设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实施意见》报告。《意见》就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图书馆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及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实施目标任务和要求。
1995年,学校成立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领导小组,设置“创示范校”办公室,不定期编辑争创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作简报》。同时,制订了《建设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总体规划》,确定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证措施和实施办法。此后,为保证实现“创国家示范性专科”的目标,学校陆续编制了《德育工作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实习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规划》、《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改试点五年规划及实施细则》、《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教改试点五年规划及实施细则》、《电器制造专业教改试点五年规划及实施细则》、《图书馆发展规划》、《科技工作发展规划》、《校办产业发展规划》、《后勤改革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试行)》、《校园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九五’基本建设规划》等系列文件,推进“创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1996年1月,学校为迎接机械工业部、国家教委的教学检查评估,发布了《关于创示范高校迎评工作安排及项目分工的通知》。并于30日召开全校教职工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迎评和创建工作。全校上下,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严格按《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查、补、改、建,进一步加快推进“创示范校”的各项工作。
二、全面实施教学管理系统工程
(一)严格教学管理 筑牢“创示范校”基础
1996年12月,一机部教育司组成专家检查组对学校进行教学检查。检查组考察了实验室、实习工场等教学设施。检查组分成教学、管理、综合三个小组,采用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听课、看操、课程与实验环节抽测、查阅文件资料,与有关领导及教师讨论和研究问题等形式,对改办专科以来的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作重点的检查。检查组认为:“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工作,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已经完成了由中专向专科过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88年11月,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组成的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为期4天的教学检查。专家组首先听取了学校《1983--1988年教育教学工作汇报》和《学生工作汇报》,然后分成三个小组,采用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听课、看早操、课程和实验环节抽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查阅教学文件资料、考察实习场地和实验室、与相关领导及教师研讨教学改革问题等形式,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改办专科以来的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质量等。随后,专家组根据检查结果形成了统一意见的总结报告递交给部里。报告中指出:“湘潭电专通过5年的努力工作,已完成了中专向大专的过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教学文件齐备、规章制度健全;在教学工作上措施得力,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秩序稳定且井井有条;为严格教学纪律,学校从校领导与教师抓起,先后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教职员工的师风师德;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与改革成效显著,实验单设课的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实习教学,金工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车间的场地、设备、师资均有改善,实习教学资料与规章制度齐全,实习教学组织落实,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了金工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质量;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和测试分析,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安心教学工作,教学态度端正,教学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从抽查的课程和实践环节成绩看,教学质量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1989年1月,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教[1989]004号关于下发《对湘潭机电专科学校教学检查的总结》的通知,要求部属各校认真学习“湘潭电专”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办出各自的专科特色,为机电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科人才。
1996年10月,学校金工教研室、计算中心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研室。
(二)实施教学全过程监控管理
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严谨,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成绩显著,教务处被评为199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学校进一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瞄准创建全国示范校的总体目标,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抓好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等入手,纵观全局、周密设计、动态管理和不断优化,全面构建和实施教学管理系统工程。
1.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教学改革的源头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就是要了解企业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及时掌握教改的第一手资料。1994年--1997年,学校连续组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现场走访和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的反馈信息,经过相应的分析和筛查,获得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要注重机电专业的知识交叉”、“重视外语及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培养”、“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等,被学校采纳并列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项目及考核中。
2.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1997年9月,学校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专科人才素质》的大讨论。1998年,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抓重点专业建设的立项与审查,抓教改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和实施,在实施中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政策落实、检查落实。学校先后有自动化、机械、电器、电机、数控5个专业被国家教委确立为全国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改革试点专业。
3.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后有高等数学等4门课程改革获省部级奖励;1997年,学校《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被湖南省教委列为省普通高校第三批省级重点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被纳入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课题,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累累成果的基础上,90年代开始,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呈现新的亮点和特色。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已将专业实验室拓展功能,扩建成电气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既能给学生开出大型综合性实验,又能让学生在此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自从金工实习教学成为全国工科类院校的一面旗帜后,学校要求各专业(包括外语、管理专业)都要在校学习期间从事金工实习锻炼,并且拓展了一些实习工种,增加了电工电子实习的内容。学校强调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要占总课时比重的30%以上。
5.构建教学管理动态控制系统。1994年和1998年两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的调整和修改,并依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同时,起草制定和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试行)》等4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即以教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长为管理第一责任人,将21个主要教学信息分层次下达,并通过各教学系的教学干事、班主任、教师和学生代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质量监控的运行状态。控制教学质量的途径是“一加强”和“过五关”,即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教学基本文件制定关、教师教学质量关、学生成绩考核关、招生质量关、毕业质量关。对于“一加强”,设置了13个质量监测点和控制指标;“过五关”各项分解为打分评价体系,由教研室、系部、校督导室三级组成的教学质量考评组逐项考核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其中,对不合格的毕业设计实行一票否决。1998年,在湖南省教委组织的高校毕业设计抽查中,学校被抽查的8位毕业生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有2个学生的成绩还被提高了评分等级。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下图所示。
1999年6月,学校教务处再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并由省教委推荐上报教育部,于1999年12月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三、打造一支精湛过硬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为适应高等专科教学的需要,根据机械工业部教育司提出的“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多次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广大教师、干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主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帮助广大教师、干部进一步从传统的中专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管理方法上,转变到高等专科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管理方法上来。同时,建立监控、考评、激励机制,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考评组,颁布实施《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改革成果奖》等奖励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工作。
自1987年以来,学校坚持“外引内培”人才政策,按照“引进-培养-提高”的建设思路,从工厂、科研院所引进工程技术人员,拓宽了师源渠道。学校每年引进一些懂技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及产品质量监控等的工程技术骨干力量纳入师资队伍,以强化“能文能武”的能力。对校内教师实行自修、进修、培训新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学习、进修及企业生产实践锻炼;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著名学府做访问学者,外派教师进修90多人、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9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等,加快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和学术交流。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坚持开展课堂教学竞赛、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教案评比、学生评教及教师之间评教等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年年攀升。学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保证和提高专科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学校为力争2000年左右建成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宏伟目标,在总结过去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1995-200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办字[1995]18号)。学校在规划中对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改善人员组成结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水平。学校为了使青年教师早日成才,独当一面,除了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送他们到重点本科院校参加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函授班学习,攻读委培、定向硕士研究生等方式培养深造外,还采取了一些具体办法和措施。
1.岗前培训,即对从高校分配来的教师,由教务处负责举办岗前培训班,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讲《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的基本知识,组织他们学习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并进行师风师德教育;
2.指派中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即对于初次上讲台的教师,坚持以往的做法,由所在教研室指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所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写出评定意见;
3.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调动他们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热情;
4.指派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
5.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工程实践,深入企业或社会调研、下厂锻炼,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社会服务。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当访问学者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等。为此,《光明日报》1995年5月4日发文《讲师又是工程师》,专题报道了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1997年,学校进一步启动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实施人才驱动战略,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些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如具有省部级的青年学术骨干教师达11人,全国机械行业青年科技专家4人。
到1999年末,学校专职教师数量达到26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4%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5%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10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5人;实验教学教师全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实验教师占实验教师总数的20%以上;实习指导人员中20%具有中等技术职务。教师中有20余人荣获省部级奖励。
四、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自1983年改办专科以来,学校一直探索把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依据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工专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培养规格,在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约束,打乱过分强调以学科划块的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旧框框,重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依据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设置要求,对各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专业体系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专业服务方向由过去单纯强调为行业经济服务改成为行业经济、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服务。针对社会需求变化,实行专业的柔性设置或按大类专业招生。依椐社会反馈信息,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建成了以机电为主,多门类的能较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
1992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为全国五所招收保送生的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当年首次招收7名保送生。
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提出的“一条主线(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三个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四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与设计教学体系、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六个模块(包括人文素质知识基础、技术素质知识基础、电气工程基础、电子电气工艺、计算机应用、电气技术六个模块)、三个层次(即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本工作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三个层次培养)”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经过五年以上的改革实践,已有三届共211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根据跟踪调查情况表明,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实施的“一条主线(指以基本素质和专业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五个层次(是指依次金工、制图、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和专业综合技术来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五个发展层次)、九个模块(包括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教育、普通基础、电脑应用基础、电控基础、金工、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综合技术应用九个模块)、三个加强(是指加强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加强产学合作)、二个突出(即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十一个过关(是指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电控设计能力、金工实习操作技能、综合测绘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工艺工装设计能力、机制综合实验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十一个能力考核关)”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经过五年以上的改革实践,使学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文化素质好、知识面宽、获得现代机械工艺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教学改革之前相比较,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得以优化;新技术的掌握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好,很受社会认可和抢手。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于2001年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器制造专业“一机两翼”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运行效果良好,获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培养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和抢手,特别是温州的一家电器企业表示,一次性需要2个班的电器专业毕业生,而且欢迎学校以后该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到企业去竞聘工作。
1995年,原国家教委批准电器制造专业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995年4月,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电器制造三个专业被湖南省教委确定为省高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对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两个教改试点专业进行中期检查,经过专家组对两个专业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测试,其中,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测试的人平均成绩分别为78分和82分,均为良好以上;实验操作、金工操作、电工操作、计算机操作和专业工作能力等多项测试,绝大多数学生取得优秀或良好成绩。通过检查考核及座谈、走访,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的改革思路清晰、力度大,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科学、定位准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具体,目标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对两个试点专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下图所示为专家组现场考察场景。
国家教委专家组来校考察电气、机械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教育部教改试点“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验收评估专家组的评估意见为:“自动化专业改革方案以四项技术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定位是十分准确的。把培养目标定在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个定位。专业改革方案的实施是得力的,在‘应用’这个层次上,教学内容与定位是相符的;”“专业改革的整套方案是科学的,符合高工专改革的整体思路,总结了‘素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合适,整套的培养方案比较完整。这个专业办得很有特色,体现在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上,把四项技术融入教学,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这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这很有远见。”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在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6月,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电机制造与运行维护和数控加工工艺装备两个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工专产学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电机制造与运行维护专业实施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四个模块、一个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初见成效,毕业生很受中小电机企业欢迎;数控加工工艺装备专业开展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结合型”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向,摸索总结经验,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广东、江浙一带很受欢迎;化学和管理专业分别采用1.5+1.5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关注。
五、节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1978年3月18日--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科学技术工作者,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并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党的一支依靠力量,要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科类高校也在科教兴国的召唤下,迅速行动起来。学校作为工科类高校的一员,积极动员和组织教职工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
1、全面启动科研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校先后多次发文鼓励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并组织对各类教学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革新,对三相绕组电机工艺开展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等(如下图)。校办工厂对建筑工程用振动器产品的替代更新进行研发和试制,开发出几种新型的振动器产品并投放市场。1978年,学校组织召开教职工科研工作动员大会,并强调:高校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着重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启迪自身的智商开发和能力历练,即通过开展一定的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来达成,并将科研理论和技术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82年,学校起草下发了《关于振兴我国机械工业,发挥学校优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文件中指出:30多年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由于长期没有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忽略了科研在教学中的助力作用,使学校教学现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2年12月,学校遵照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的指示,起草下发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通知,通知中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适当地参与科研任务,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希望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好科研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明确主攻方向,包括副教授、讲师要轮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同时,学校成立了科研产业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各教学单位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学校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些必要的条件:一是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在图书馆建立了图书情报室,克服专科情报信息闭塞的落后状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学术活动,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加强校内外的科技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1983年,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启动。由于当时科研实力比较薄弱,在校内,主要是组织开展针对实验设备的改造、更新或研制新的实验设备。比如机械工程系研制的双头钻孔机床、金相显微镜影像转换为电视投放的系统、微机检测技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等实验项目;在校外,主要是与地方一些厂矿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承接一些横向小项目练练手。如学校与湘电集团、江麓机械厂、湘潭市电机厂、湘潭市电器开关厂、湘潭市造船厂等企业均开展了一些技术服务,服务项目达41个以上;再如,1987年电气工程系研制的电冰箱延时保护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作为学校产业处的定型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机械工程系1987年研制的LTC-A碳素电极成形机在攸县银坑试验成功,为企业生产工业电极碳棒赢得数百万的经济效益。该科研成果刊登在机械电子工业部属院校1987年年度科技简报上,收录于1988年机械电子工业部重要科技成果汇编;化学工程系1988年研发的甘菊护肤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投放市场后一直拥有较高的销售率,好评如潮;电气工程系和体育教研室1988年联合研制的DDCX-1型电子裁判信号器和TBJS-1型同步计时器,经8月中旬在湘潭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举重赛中使用,获得好评。并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上举重比赛中投入使用,效果很好,获本届亚运会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2、科研工作跃上新台阶
20世纪90年度初开始,随着学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团队的逐步形成,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突破。1990年9月,学校研制的“混相绕组电机”安装在常德建筑机械厂吊车上试车成功,并出口泰国。同年8月,学校与湖南机床厂共同开发的“GZK4025型数控数显带锯床”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1年,学校研究的“稀土-硼共渗提高模具综合性能”项目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学校研制的“万吨杀虫双生产工艺计算机控制工程”项目荣获国家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学校研制的“新型单相变极调速电动机和Y接线双直电容单相电动机”荣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诸如此类的科技成果和奖项不断涌现,使学校的科研成绩单不断刷新:截止1998年,学校完成省部级课题19项、横向课题7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开发新产品72项,其中2项分别获第二届中国科技博览会金奖和银奖;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因科技成果突出,学校电气工程系于1996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科技先进集体”;校科研设备办被评为“机械工业部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11月,学校当选为湖南省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1998年,学校科技产业处被评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六、迎接机械工业部领导来校视察
1996年6月12日,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邵奇惠一行来学校进行访问和视察工作(如下图)。这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既是鞭策,也是鼓舞。邵部长一行通过走访各系部的教学改革成果展及实验室、教室和学生宿舍、校办工厂和学生食堂等,倾听学校领导的汇报及参加师生座谈会等。在总结会上,邵部长作了重要讲话(现场笔录摘要):“湘潭电专是一所高水平的专科学校,有一些突出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你们的办学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市场和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二是你们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为此下了很多功夫,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在生产第一线能发挥主力军作用,很受机械工业部各企业单位的欢迎;四是你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相当的水平,我走访了机械工业部的20多所高校,还没有发现哪一所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达到你校的水平。现在高校有一种争论:对学生管理得严一点好,还是松一点好,我看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管理严格一点好。当然,对于学术问题的争论和探讨,放宽一点好,让学生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和创造力。你校有雄心壮志,正在争取创办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决心很大,我看不但有希望,而且很有可能的。希望你们为机械工业部争光,也为湖南和湘潭争光。”邵部长的讲话使全校师生员工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要把学校办成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决心和信心。
机械工业部邵部长来校视察(居中)
七、形成工科办学优势和特色
学校通过多年以来的不懈探索、建设和发展,尤其学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1997年3月5日,国家教委确定学校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同年5月,国家教委示范性普通高等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建设工作检查咨询专家组来校检查咨询(如下图所示)。
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抽查学生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地考察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等途径对学校建设工作进行调查了解,结论是:
1.学校建设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分项措施具体。能主动适应机械工业、地方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构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目标;
2.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以科技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在实施向教师倾斜的政策、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成绩显著。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发动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新建、扩建了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拓展了产学合作教育途径,改善了办学条件,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营造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和育人环境,并取得显著成效;
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从工厂、科研院所引进工程技术人员,拓宽了师源渠道。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著名学府访问学者、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等,加速了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能适应跨世纪高等专科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5.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大,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学校为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为主,机、电、化、管、经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培养高工专人才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赢得广大用人单位较好的评价,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6.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类学校处于领先水平。并对学校的其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7.党的建设和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学校领导重视党建和德育工作,在加强“两课”建设,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强全员德育意识,广泛开展“三育人”工作,发挥学生“四自”作用,认真组织了学生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呈现出校园文化氛围浓、精神风貌好的局面,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并荣获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高等学校”的称号。
至此,学校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的建设发展(包括升办本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5月,全国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教改经验交流会在湖南大庸市召开,来自25个学校及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的领导参会,会议选举了我校为该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7年12月,学校档案室接受机械工业部档案目标管理考评定级检查组的检查,获总分91.7分,达国家二级标准的优秀成绩,学校综合档案室被国家档案局授予“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
1998年7月,学校计算机网络第一期工程完成,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并于1999年9月,完成第二期工程,校园网基本建成。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随即,撤销机械工业部,部属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湖南省教委)管理为主。9月1日开始,学校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同年9月,学校被授予湖南省1995-199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1999年1月,学校《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获国内统一刊号,刊号为:CN43-505/TB。同年5月,学校《湘潭机电报》获国内统一刊号,刊号为:GN43-0837/G)。
1999年12月,学校被中共湖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授予“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