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入学准备,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学习的计划性、坚持性、专注力、任务意识这些影响深远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习上的准备,还要关注身体运动、情绪情感、生活习惯、生活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这些非智力因素,这些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的核心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最有力的武器。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如果这些进入小学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没有培养好,孩子入学适应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
做好生活准备
让孩子提前习惯小学生活
相较于幼儿园,小学每个班级孩子数量增多,老师数量减少,无法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照顾孩子生活,保教一体,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这对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爸爸妈妈在家可以这样做:
提前适应小学课堂时间。幼儿园和小学的上课时间有很大区别,小学一节课时长为40-45分钟,有些孩子可能会不耐烦,坐不住。对此,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为孩子准备定时小闹钟或沙漏,和孩子一起模拟小学生上课场景,让孩子知道40分钟有多长,期间可以或不可以做什么事,并明确告诉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主动举手。
帮助孩子养成课前准备习惯,比如孩子在进行学习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准备时间,让孩子完成喝水、上厕所、拿取课本和文具等准备工作,学习活动开始后,要求孩子专注投入。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按照小学的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准时睡觉、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学会使用铅笔刀、橡皮等工具,学会握笔的正确姿势,告诉孩子要根据课程表带好相应的学习用品等,在激发孩子对小学用品好奇心的同时,锻炼孩子小手的精细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比如独立收拾玩具、整理床铺及衣服、自己系鞋带、使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事后及时鼓励,让孩子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服务能力。
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让孩子爱上劳动,比如会开、关门窗,打扫卫生、擦桌椅等。
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事项,提前给孩子讲解和实践一些安全常识,比如熟悉学校到家的路程及周边环境,提醒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也不要跟陌生人走,告诉孩子如有困难,或遇到危险主动寻求帮助。
做好社会准备
帮助孩子融入小学集体生活
做好社交准备,有助于孩子结交新朋友,熟悉老师,建立和谐的同伴、师生关系,更顺利融入新班级,开启美好的小学生活。对此,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比如告诉孩子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遇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遇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家中和孩子交流时,教孩子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建议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运用口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并耐心倾听;同时多用启发式提问方式引导孩子,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看图说话或编故事,既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又锻炼孩子勇气和自信。为孩子创设社会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认识上了小学的孩子,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性活动和合作型运动,比如让孩子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当孩子表现出与人合作、沟通、交流时,爸爸妈妈给予及时反馈,肯定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
孩子每天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学习、交流和活动,彼此间难免会有竞争、冲突、分歧,引导孩子学会面对矛盾冲突,发生争执了知道如何沟通,学会分享与合作,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寻求别人的帮助,多对孩子说:
在家里设计一些难度适当、具有挑战性的亲子游戏活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暗示鼓励孩子:同时与孩子多讨论,客观分析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每周给孩子布置一个小任务,比如读绘本、画一幅画,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候完成,未完成有什么后果。这样在上小学后,孩子才能比较好的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则,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