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班六月家长园地

张老师
创建于06-04
阅读 3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做好入学准备,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学习的计划性、坚持性、专注力、任务意识这些影响深远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习上的准备,还要关注身体运动、情绪情感、生活习惯、生活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这些非智力因素,这些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的核心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最有力的武器。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如果这些进入小学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没有培养好,孩子入学适应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


     上课铃响后要坐好,没到下课不能乱跑;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布置的作业,需要自己记下来;要遵守班级规章制度……这些在上小学之前,孩子都是体会不到的。
     所以家长在入学前,要帮助孩子认识小学,培养孩子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从情感和心理上做好幼小衔接。比如:
      进入小学,意味着要开始独立处理各种事情,部分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因此在孩子入学前,试着让孩子从心理上“断乳”,有意识增加孩子独立活动时间。
     用轻松的语气跟孩子讲讲,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到小学后他会加入一个新集体,会认识很多新朋友、新老师。千万不要用上学恐吓孩子,如,以免孩子害怕上小学而产生入学障碍。
     和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了解小学生活,或邀请周围认识的小学生来家里做客,让他们讲讲学校的事情,如上课、考试、活动等,提前让孩子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了解,消除陌生感。
     带孩子到附近或将要就读的小学实地参观,与孩子一起熟悉学校的环境,如小学的教学楼、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上课活动等,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如果条件允许,提前让孩子体验一节小学的课堂,丰富孩子对小学的直观感受和积极体验。
     借助绘本,如《第一天上学记》、《小魔怪要上学》,用童趣的故事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培养孩子运动兴趣,给孩子创设参加运动的机会,比如通过多种方式给孩子普及体育常识,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如跳绳、间隔跳、游泳,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提升孩子身体素质。
      而且,小学课间有十分钟独立支配的休息时间,这可是交友的好时机,孩子拥有一项运动技能,说不定能帮助孩子尽快交到朋友。

做好生活准备

让孩子提前习惯小学生活

     相较于幼儿园,小学每个班级孩子数量增多,老师数量减少,无法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照顾孩子生活,保教一体,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这对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爸爸妈妈在家可以这样做:

     提前适应小学课堂时间。幼儿园和小学的上课时间有很大区别,小学一节课时长为40-45分钟,有些孩子可能会不耐烦,坐不住。对此,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为孩子准备定时小闹钟或沙漏,和孩子一起模拟小学生上课场景,让孩子知道40分钟有多长,期间可以或不可以做什么事,并明确告诉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主动举手。

     帮助孩子养成课前准备习惯,比如孩子在进行学习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准备时间,让孩子完成喝水、上厕所、拿取课本和文具等准备工作,学习活动开始后,要求孩子专注投入。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按照小学的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准时睡觉、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让孩子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学会使用铅笔刀、橡皮等工具,学会握笔的正确姿势,告诉孩子要根据课程表带好相应的学习用品等,在激发孩子对小学用品好奇心的同时,锻炼孩子小手的精细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比如独立收拾玩具、整理床铺及衣服、自己系鞋带、使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事后及时鼓励,让孩子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服务能力。

      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让孩子爱上劳动,比如会开、关门窗,打扫卫生、擦桌椅等。

     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事项,提前给孩子讲解和实践一些安全常识,比如熟悉学校到家的路程及周边环境,提醒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也不要跟陌生人走,告诉孩子如有困难,或遇到危险主动寻求帮助。

做好社会准备

帮助孩子融入小学集体生活

      做好社交准备,有助于孩子结交新朋友,熟悉老师,建立和谐的同伴、师生关系,更顺利融入新班级,开启美好的小学生活。对此,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比如告诉孩子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遇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遇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家中和孩子交流时,教孩子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建议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运用口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并耐心倾听;同时多用启发式提问方式引导孩子,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看图说话或编故事,既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又锻炼孩子勇气和自信。

    为孩子创设社会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认识上了小学的孩子,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性活动和合作型运动,比如让孩子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当孩子表现出与人合作、沟通、交流时,爸爸妈妈给予及时反馈,肯定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

     孩子每天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学习、交流和活动,彼此间难免会有竞争、冲突、分歧,引导孩子学会面对矛盾冲突,发生争执了知道如何沟通,学会分享与合作,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寻求别人的帮助,多对孩子说:

     在家里设计一些难度适当、具有挑战性的亲子游戏活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暗示鼓励孩子:同时与孩子多讨论,客观分析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每周给孩子布置一个小任务,比如读绘本、画一幅画,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候完成,未完成有什么后果。这样在上小学后,孩子才能比较好的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则,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做好学习准备

为入学后系统学习打好基础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得阅读者得天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准备适合大班孩子阅读的绘本,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安排特别的亲子共读时光,比如睡前30分钟,阅读前告诉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在周末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或参加阅读活动;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看书,可以从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所改编的书开始看,逐渐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有意识培养孩子专注力。小学一节课的时间要比幼儿园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弱,并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相对冗长的课堂,所以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提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比如孩子放学后,和他约定好一个时间段,创设安静的环境,避免新奇东西的干扰,和孩子一起拼图、画画、玩游戏、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听讲能力。小学的课堂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孩子听的教学模式,所以学会听讲是孩子步入小学的必备能力。

     比如平时叫孩子做事时避免啰嗦和重复;教孩子注意听别人说话,对孩子提出倾听要求,在倾听过程中对比自己的答案;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能边听边玩,讲的过程中随时向孩子提问;放学后让孩子复述当天在幼儿园遇到的有趣事情或所学内容,孩子在复述或在传播课堂所学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还能培养孩子听讲能力、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培养孩子记忆力。上小学后的课文背诵、认拼音、识字等全靠记忆,爸爸妈妈平时可以带孩子玩一些记忆力小游戏,比如联想词语、数字传真(家长说一串数字,孩子听完后写出这串数字);还可以从睡眠质量、饮食习惯等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孩子记忆力。
     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遇到挫折承受压力的几率随之增加,比如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有一定的自信心基础、有抗挫折的能力,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是能应对暂时的落后、迎难而上的。
     抗挫折能力如何来?就是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家长对其遇到困难和挫败时情绪的接纳开始的。接纳孩子的情绪、为孩子创造“我能胜任”的氛围。当孩子能做出自己如厕、收拾整理书包、扫地抹桌、向合适的人寻求帮助、结交同龄朋友等行为时,及时反馈,给予奖励,都在给孩子输送心理养料。

     幼小衔接,不仅是上幼小衔接班,学小学知识那么简单,走出“提前教”的误区,在做好孩子心理准备的同时,抓住3-6岁关键期,培养孩子成长所需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孩子打好基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


阅读 3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