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创建于06-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崔勇

大道废,大伪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此时,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行走。狼心狗肺之辈纷纷秉政,奴颜婢膝之徒滚滚当朝。以致社稷邱墟,苍生涂炭。于是乎仁贤的王上扶大厦于倒悬之间,忠义的英豪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然一将功成万骨枯。望眼四合八荒,千里村落十不存一,亿万家庭皆为老弱病残。这是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西方的谚语:战争开始了,政治家们拿出武器,富商们拿出钱粮,普通民众送出儿女。战争后政客得到了更多的武器,富人得到更多的钱粮,贫民只能到处寻找儿女的坟墓!故此老子在本章告诉人们,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就能使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具体怎么做了我认为施政者要放弃假仁义,少干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这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全部丢弃!切实的以广大人根本利益为准。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完善社会制度,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而我们普通人要明白:聪明是障道之屏。杜绝小手段,小计俩。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总而言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义,要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忠实。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反对一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大道无为,决学无忧,保持本心,少思寡欲。以我良善之心来供养这个社会的温情!

胡小进

《道德经》第19章 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本章涵义:若能抛弃聪明智巧和能言狡辩,对百姓来说只会是百益而无一害;若能摒弃虚伪和狡诈,百姓便可恢复孝慈的天性;若能杜绝投机取巧和自私自利,天下就不会有盗贼了。


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部具有掩饰和欺骗的性质,不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因此本文要讲述更接近本质的内容:


要以不加修饰的坦荡之心面对世界,守护好自己淳朴的内心,抑制住自私自利的念头,减少乱七八糟的私欲杂念,抛弃从外界学来的浮文礼法,如此才能杜绝烦恼和忧愁。


其中“绝学无忧”的语义与本章的连续性非常紧密,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见素抱朴”是对“绝伪弃诈”的回应,“少私寡欲”是对“绝巧弃利”的回应,“绝学无忧”是对“绝智弃辩”的回应。


分享感悟1:本章与18章如出一辙,应合二为一。之前讲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的种种病态表现,本章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的方案。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之举,人民就能得到实利。


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他认为那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人借其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不仅这样,这一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激发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乃是“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它对人民毫无益处,必须予以抛弃。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绝学无忧”一般有三种理解。其一是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其二是指抛弃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免受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其三认为“绝”指“绝招”,即至深、独到的学问,只有具备不同凡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达到无私无欲的自由境地。


其实,学问多的人往往爱钻牛角尖,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们最易多愁善感,孤独寂寞。他们又愤世嫉俗,看到现实中不合时宜的东西,总爱发牢骚。而那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没有读多少书,吃饱喝足,其乐融融,天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去管,何其逍遥自在!


分享感悟2:《道德经》让我们要效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为人处事,任何人为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就不是道,因此我们需要抛弃这些人为雕琢的东西,保持我们的自然天性,也就是唐朝诗仙李白诗句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象征纯净无暇的心灵和善良的品德,而“芙蓉”则代表着美丽和纯洁。“天然去雕饰”强调了自然的本真和朴实,意味着摒弃虚假和矫揉造作的外在装饰,让真实的本性自然地展现出来。这两句诗赞美了自然之美和真实之美,强调了简单、纯净和自然的重要性,非常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思想。


分享感悟3:耍小聪明多误人生。老子认为,正是“聪明”人所建立的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滋生出虚伪的文化,腐蚀了淳朴的民众,刺激了他们的物欲。因此,聪明、智巧是绝对不能鼓励的,否则就会与“道”相背离,招致祸端。


古人云: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的屏藩。的确,声色犬马可能迷惑不了意志坚强的人,自作聪明却是人们通向大道的屏障!不安守本份,喜欢耍小聪明、小手段、小伎俩的人,偶尔也能侥幸成功,但最终常是自讨没趣,与其初衷大相径庭,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最典型的是课本中三国的杨修,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却偏好卖弄,常爱耍个小聪明,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也因此命丧黄泉。一是曹操在新园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杨修说:“门里添‘活’,就是‘阔’字,丞相嫌这园门太阔了。”便对其卖弄小聪明心生恶感。二是曹操生性多疑。“丞相没在梦中,你们才是在梦中啊!”曹操精心设计的伪装,就这样被杨修一语点破了,能不恨他吗?其他人之所以一语不发,恰恰是因为他们大智若愚!三是“一合酥”三字,‘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忌恨杨修了。四是“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纷纷打点行装。曹操闻讯大怒,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爱耍小聪明,爱出风头的人,固然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同时,也容易遭致他人的厌恶和嫉恨。做人还是安分一点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古耍小聪明者多误己,今人本应引以为戒,可有些人仍然是耍起小聪明来得意洋洋。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本是人的长处,但有时聪明也会让人忘乎所以,丧失本心。而且,如果你本不聪明,却故作聪明状,那更是大愚若智、自欺欺人。卖弄小聪明,则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做人做事上须下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


感悟分享:4: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之道。糊涂管理中常常蕴含着两个字——人性。糊涂,是对员工的信任,是对他们的理解与宽容,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如鱼得水地工作。人性化的糊涂管理,其思想的根基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既要讲糊涂,又要讲人性。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人性化”而进行“糊涂”管理,那就是“真糊涂”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然后以“糊涂”的方式来管理企业,这才是我们和光同尘读书会人性化的管理之道吧。

张亚安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


本章咋看起来好像是老子在反对圣人、智慧、仁义,其实不是,老子并不反对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切事物,他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圣人、仁义、智慧不是标榜出来的,第二章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弗居”才是老子让我们看到的圣人形象。这也是他所提倡的一切顺其自然,不要认为别人说你好、赞美你,你就自我膨胀了,就真的认为你比别人懂得多,比别人智慧、比别人仁义,总喜欢在人前夸夸其谈,指点江山,自我标榜,这是不对的,是一种病态心理。所以他提醒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绝学无忧”。也就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多充实自己,用真心对人,少些世俗的计较,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误导,做好自己,才能避免灾祸,减少忧患。


对本章我个人理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能找到自己认为适合的心理位置就好。就象现在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从事着各自的行业和工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或生活自己都喜欢都开心,为了在这个纷杂的世界找到快乐!我们就要少私寡欲,找到与自然、与人一个正面的联系,建立一种正面的关系,需要对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用积极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并且介入这个世界里面的公共生活,让生活因我们而改变。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原文在这不做解释,但通过这两人的对话,庄子的态度是积极的,使让人心情愉快的,惠子的话虽然理性、客观。但庄子看鱼时说的话是给人传递出快乐的情绪,让人看到世界的美好,心情也随之变好!一个快乐情绪的出现,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正如我们去赏花,去爬山,去天地间游走,如果都如惠子一样客观、理性的看,那就不用游玩了,生活也就索然无味了!固然,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你不高兴的事和你不喜欢的人,会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甚至会被人误解、冤枉,但只要你保持纯洁朴实之心(无害人利已之心),快乐的面对生活,不用刻意的智慧、仁义、孝慈,不攀比、不娇柔造作、尊重自然、尊从本心,与你喜欢的人在一起读书交流提高认知维度,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忧愁中找快乐,在你不喜欢的人身上找优点,这样你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或认知!从而顺应自然“免于忧患”。

逍遥子

道德经第19章  见素抱朴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绝圣弃智”开头,是说老子反对圣人吗?老子反对智慧吗?当然不会,他反对的是一个人,你好好做人做事就好了,非得把自己搞得像圣人一样,你想骗谁呢?当人家赞美你的时候,你就膨胀;说话时手足舞蹈,我在强调几点。你强调啥呢?人家根本就不想听你讲话。


 “民利百倍”说的是你有本事是你的,我有本事是我的;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各不打扰。因为老天就是让每个人过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过相同的生活呢?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们同样的事情,讲同样的话。上小学的孩子讲出来的话,像大人一样很成熟。家长们很高兴,感觉孩子老道。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率真。小孩应该讲小孩该说的话,大人应该讲大人该说的话,这才是很自然的事情。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民为什么孝慈,就是因为讲孝慈讲的太多了,最后变成虚伪的那一套,自己都完全做不到那一套,你让老百姓去做,老百姓会受你的感染吗?所谓的上行下效,上行下效,所以你不要再谈仁义,自然就会真正发自内心的孝和慈,这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主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偷和强盗他们聪不聪明?有没有知识?家里的锁离开了钥匙是打不开的,他们两分钟就搞定了。他不偷你,是对你客气了;他要偷你,你怎么也拦不住。所以你跟他讲什么巧妙,什么利益,不是很奇怪吗?巧妙和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你把巧妙放在利益上就不对了。你把巧妙拿来做好事,这就对了,符合道,符合自然。你把巧妙拿来做坏事,谋求私人的利益,你还有良心吗?


此三者,此三者有哪些?就是圣智、仁义、巧妙这三样东西。以为文不足,如果拿来做饰品,做形式是不够的,没有用,是很肤浅很幼稚的。“故令有所属”这三个东西要保留的话没有问题,你要加上一个基础,你把三者提高一个层次,下面再加上一个基础,这三个就变成好东西了,老子不仅帮我们找出道的三个缺点,同时也找出四个弥补的方法,这四个方法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人摔倒去扶,水沟里有人去救,这本来是很自然,再正常不过的事。现在敢嘛?No no no,因为现在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老百姓都担心与法沾上关系。水沟里躺着一个人,你去派出所报案。民警会给你做笔录,你啥时发现的?跟谁去的?问得很详细,好像你就是第一嫌疑人。本来你一报案,直接让你走就行了。试问你以后还会去报警吗?


总结本章核心内容就是:人人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应自然。恢复了本质的朴素,就没有对与错的概念,没有了仁与不仁的分别,也不存在贵贱之差异,没有了分别之心,自然也不会有争夺心。人与人之间就自然而然和睦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自然而然回归安详与幸福了。

马志峰

感悟:


本章是老子针对上章描述的“大道废”之后出现的“知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乱象开出的一剂药方,即:绝智弃辩,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其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个人修为的角度理解能得到许多感悟,给人生许多启发,经常听到周边的朋友同事说要减肥。一身的赘肉妨碍了美观,更是影响了身体的各项健康指标,种种显而易见的理由让减肥成为了势在必行。


但是对于不可见的“欲望”,当它在各种诱因之下逐渐成长,以至于膨胀到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压力和负担时,是否想过也需要“减肥”呢?可惜的是,这种欲望往往在更优秀、更成功等堂皇的理由包装下,具有很好的伪装性,因此不会被视为“赘肉”。但其实,过多的欲望侵占了我们所拥有的各项有限且宝贵的资源:时间、精力、大脑容量,生命在消耗中换来的却未必是幸福感的提升。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我这样和另一位朋友交流时,他反问我,难道是要去终南山当尼姑吗?或许,那些出家人“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来说有些难以接受,但是,至少可以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面镜子来经常检查自己。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每日检查自己的标准之一,给自己的欲望减减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提高效率、反碎片化、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成为自己、做自己的有效路径?


“少”了才能集中精力。“少则得,多则惑”。很多高效的成功人士都说:真正的高效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不做什么。朋友圈里经常有朋友分享优惠课程,每个课程都那么值得一听,去年的我就报了太多的网络课程,但是有三分之二的课程至今还没有去听。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与其泛读,不如精读,与其泛泛而听许多课程,不如仔细研读其中一门。

李欢

十九章感悟


社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人也越来越复杂。复杂在哪块?复杂在六个字,即本章说的圣、智、仁、义、巧、利六个字,这些都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


如果生活中少了这些排名攀比的创造,人与人之间就少了很多争执,反过来却能多些生活感悟和幸福空间。


人类如果把道德当做自己理应克尽的本分,然后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善良本性互相帮助,那么快乐感受多了,烦恼躁动就变少了。


当我们放下对三绝三弃的执着而回归本性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内视自己,认识自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那么他心灵深处的真实力量就会自然流淌出来。


其实,找回自己内在的伟大力量,秘诀就一个字,“弃”。“弃”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名利得失。然后以大众为师,以大自然为师。永远走在学习、进步、完善的路上。


如果我们把尊道贵德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那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和谐自在幸福,社会也会安定。当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时,我们大家都会过的幸福快乐!

杜建刚

第十九章心得体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和十八章联系紧密,十八章指出当时社会的病态,本章提出解决的方法,便是去除仁义、圣智、巧利,因为它们是在大道废弃了后才出现的。因此,恢复大道的最好办法,就是恢复原有的秩序,恢复到人类社会早期的那种没有个人私欲,没有权谋欺诈的平等的社会状态,老子在本章中连用三个“绝”,“弃”,说明他对相关事件极其厌恶的态度。他希望最后能够达到“见素抱扑,少私寡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返朴归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讲了普通人所追求的圣与智。如果脱离了人心的纯真与质朴,离开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就会给人带来危害。


老子的这个思想让许多人难以领会,也对世俗人的思想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很多人学习圣人,崇拜圣人,老子看到了这种追求背后更深一层的问题。人们追求圣人虽然看起来很高尚,很美好。但这种追求圣人是披着圣人外衣的主观欲念,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喜欢与有钱的人和当官的人交往。什么原因,因为有钱人,掌控着财富资源,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能够满足自己想拥有物质的私欲。与有钱的人交往的多了,我们也有了丰富的谈资,可以给同行人炫耀,你看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他们很有钱,混的很好。炫耀别人的同时,也在暗示自己混的很好,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自己也很有价值。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为什么喜欢与有钱人交往或成为朋友,也就是人性的自私基因在做崇。


人的眼光有时很短浅,更多的时候看一个人有的一面,也更关注一个人是否有钱,有车,有房。更忽视了一个人无的方面,忽视了一个人内心的另一面,忽视了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向善,品行是否端正,为人是否和善,这个人是否有一颗纯净的心,这个人是否有一颗包容别人的心,道德经讲的好,有无相生,给了我们与人打交道的答案,看人,识人,单位用人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要注重内修,也要外修,外表美,心灵更要美。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如果发展不平衡,这个社会会出问题的。就象一个人,真正的一个健康的人,身和心都要健康,外在的身体要健康,但现实生活中,精神内心不健康的人大有人在,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容不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曲折,就想不通,寻求短见的人比比皆是。得抑郁症的人也不少,心里的健康往往被世人所忽视。其实生活中所有的表现都是内心的折射。王阳明说,心就是理。


其实出问题的是心,心存善念,你外在的发生才是正能量的,也是积极向善的。你内心阳光,你身体才会阳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有其果必然有其因。佛家说,所有的因缘,所有的缘起缘灭,都是起心动念的结果。


我思考一个问题,天道,地道,人道。我们一个弱小的人,要顺应天道,敬畏天道,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的东西。在古代,我们老百姓把天看作为大,我们常把天称呼为老天爷,把皇帝称为天子,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所以北京有天坛,皇帝要率领众臣祭天,祈祷大自然的风调雨顺。在秦朝,赢政皇帝从小立志要一统天下,可见天下是崇高,至上的。


古时侯有一个母亲说了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皇上也下了一道谕旨:此乃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天道是上,地道是下,结合我们此次参观的宝鸡峡水利枢纽及水电站,展览馆,总结一下,水兴则国家兴,水安全了则人民群众才能安定团结。当下小麦丰收在望,粮食要丰收,离不开水的滋润,离不开水的灌溉。民以食为天,粮食的营养离不开水。人的生命安全离不开水。所以水安则人民安,为天地疏经脉,为江河定安宁,为百姓兴水利,为万事万物送雨露,善于治理国家者必先治水。从秦朝开始,李冰建成都江堰,并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还有三皇五帝时期大禹治水,还有秦朝的郑国渠,灵渠。从古至今,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先治理好水,就是说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为了百姓丰衣足食,为了让良田勃勃生机,无数先烈,专家,百姓为了水利建设,前扑后健,默默无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我们在餐桌上能幸福的享受美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水利建设精英终生奉献力量的结果。


今天我们参观看到的宝鸡峡水利枢纽,看着这座丰碑式的造福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辛勤的劳动开凿和维护的结果,它滋养着三秦大地富饶辽阔的关中平原,它也维护着水资源,保护着水安全,为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提供了生命保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德经的经典。今天我们走进了水,感悟了水之道,我们一定要学习水之精神,学习水滴石穿的坚持信仰,善于居下,方能居上,以柔克刚,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个人要减少自己的主观欲望和私心杂念,这样才能心静如水,返朴归真。许多人的心中有两种声音,发现别人自私,很鄙视。自己自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人就是朝着两种不同的方向走。有些官员,口口声声给别人讲要自律,要廉洁,要反腐,可总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这样会给自己造成焦虑与痛苦,等犯下猎误时,终生悔恨。


红尘中的人们,在自己欲望的驱动下,凡事都要追求更多更好,然而物及必反,许多人终究被打翻在地,当回忆过去的时候才感受到平淡生活的美好。如权贵一时的秦国宰相李斯,也难逃此下场。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中找到乐趣,是一种幸福。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在向外追求的过程中迷失心性,不断膨胀的欲望,乱花渐欲迷人眼,会让人心智迷乱,往往这就是自寻绝路。保持内心的本真,保持内心的自律,才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绝学无忧,为道之人要抛弃世俗的智巧之学。绝学无忧,恰恰切中人们在学习上欲速则不达,投机取巧的要害,同时也倡导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朴真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


反思:联系到现在的教育,首先是应试教育,其次是现代的教育是以科学知识教育做为主导的,但与我们每个人关联度很高的,人生教育,生命情感教育,人文教育,这方面的教育在缺失。最后我们的教育大多被被西方文化影响。比如历史课本里有一点中国历史,语文课本有一点古典诗词,这算是中国文化的,其他的数,理,化,外语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学问,可是在教育里中国思想文化传承的国学知识究竟能占多大板块。


老子的绝学无忧,告诉我们要学习万事万物的规律,学习人生生命情感方面的幸福哲学。让我们的身心用道来指引,让我们的身体与灵魂都得到自由。读书可以让我们明事理,通古今,提高自己的处世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果我们学知识,我们就要日积月累,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而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就要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偏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就要靠玄览、静观,理性思维。


拿破仑临死前说过一句话,我曾统领雄师百万,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世界有两种武器,精神和利剑,从长远看,精神必将打败利剑。


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本真的心灵去感染另一个灵。


相信我们读书会搭乘国家要自信,文化必须自信的这股强劲之风,越办越好。读书虽然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让我们与社会,与自然谐美好相处。

六玄

十九章,感悟


两千多年前,有个年轻人,他在魏国混的不好,就跑去秦国求发展,秦国当时濒临破产,秦孝公宣称:谁能强大秦国,就和谁分享秦国。


这年轻人托关系见到秦孝公,先劝他学帝道,接着又劝他学王道,秦孝公听得勃然大怒,推荐人羞得面红耳赤,这年轻人开心地笑了,笑着说道:看来,你想学霸道,刚好我最擅长…


一番番试探,两颗心越走越近,他们谈了三天三夜,接着又搞了十八年的变法,这让秦国摆脱了贫困卑弱,从此走向了做大做强,这年轻人也从卫鞅变成了商君,可惜秦孝公死在了前头,没人罩着他,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了。


先看看商君说过的名言吧。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

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秦国强大了,历史的车轮从部落时代碾压过奴隶时代,在商鞅的深彻变法之下,开始跨入封建时代,未来还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或许还会迈进共产主义…


当时代的节点来临时,两千年前没有卫鞅,也会有张鞅,就像两千年后的电商时代,没有马云,也会有黄云,那么,面对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个人应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或是为了理想而殉葬,或是为了安稳而避让?如何选择并没有对错,一样米养百样人,贴合自己的心性就好。


如果商鞅读过道德经,并且倾向于道家的心性,以他的聪明才智定然会活得很洒脱,那么,被历史车轮碾压的会是另一个人,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所以,这一章,我是分为两段看的,如果你有地位,有道家倾向,那么就有条件选择“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如果你只是个草民,倾向于活得安稳豁达,那就选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吧。


总之,不管你如何选择,并不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在时代浪潮之下,无非有三大方向:引领,裹挟,超脱,就像老子选择了超脱,我们最终又会选择什么呢?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小鱼鱼

忠于内心,追求自然

       ——读《道德经》十九章有感


忠于内心,追求自然,是多少人毕生想做到但难以做到的极其奢侈的事情。正是它难以做到,而又令人向往,所以一直是我们内心一个忽明忽暗的信号塔。这个塔的导航意义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有“忠于内心,追求自然”的信念,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与外在的统一,去做那个真实的自我。


《道德经》这一章节再次让我思考内心这个信号塔,也被道德经提供的方案深深的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忠于内心、追求自然的信念。


追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选择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一段话让我深刻反思了生活中的种种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外在的智慧、仁义和利益所迷惑,不断追求着所谓的“完美”和“成功”。然而,《道德经》十九章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仁义和利益,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当我们摒弃外在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追求有时候减法比加法更有意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三句箴言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忠于内心、追求自然的重要性。见素抱朴,意味着我们要保持一颗纯粹、真实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少私寡欲,则提醒我们要减少个人的私欲和贪念,不为了名利而违背自己的内心。绝学无忧,则启示我们,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多的执着和欲望,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内心的真谛,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我时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有时,为了迎合市场的口味,我会不自觉地修改自己的写作风格;有时,为了名利,我会放弃一些自己真正热爱的写作题材,写作完全是一种功利性的为了生活的“打折款”,然而,《道德经》十九章让我明白,真正的写作应该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干扰和诱惑。只有当我们忠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时,我们的文字才能够具有深度和力量,才能够真正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同样,在生活中,我也逐渐意识到忠于内心、追求自然的重要性。我开始尝试简化生活,减少物质的追求和拥有,转而关注内心的感受和成长。我开始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尝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选择。


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老天给了每一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顾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道德经》十九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忠于内心、追求自然就是让自己一生无憾的最高表达形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纯粹、真实的心,追求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够真正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

李翔

《道德经》第19章学习心得体会


简单来说,管理者应当遵循道的思想来管理百姓,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百姓也应当遵循道的思想规律来快乐无忧的生活。好比我们普通人,应当时常保持本色,少一点私心,少一点欲望,知足才能常乐。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最近的一个社会现象,大家都在热议网红有才,他年幼丧母,家庭贫苦,十几岁辍学走向社会养家糊口,但他心地善良,三观很正。做人有原则。不抱怨,积极阳光。他的爱好是直播唱歌,一首“诺言”唱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与广大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路人皆知。从普通人变为流量大卡,红遍大江南北,名利双收,这泼天的富贵来的太快太猛。但他并没有被财色名气所迷惑,失去人生方向。他在直播中讲到,他最喜欢《道德经》里最深刻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不济于道”。学习水的这种品行,水的力量最柔弱,但是它同时也是最坚强的。是最有力量的,处众人之所恶,故己于道。也能撑过所有的这些污垢,学习水的品行,滋养万物,这些给他带来一种非常大的力量”。他在用实际行动来进一步践行,道德经的中的大智慧,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花言巧语,华丽词藻上,说的再好,不如做的更好。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也是一种大智慧。

尔东

道德经  第十九章  心得体会


本章内容我读完后,脑子中就出现两个词:“坚守本心,抱元守一。”


道本就是一,万物也都是由一而生,所以万物也是一。既然万物皆道,归一。那么各种事物自然产生的表象是否也是道其一显化呢?平日里我们最常见的文字,从秦皇开始,书同文,车同轨,凡我大秦无一例外。但除秦篆外,列国文字也都是镌刻历史的刻刀,亦是历史亲历及见证者。


我常说“存在即合理”。道有阴阳,人有两面,各种事物层出不穷,百花争艳。亦是道的体现。人,生而不同。同生不同命,同年不同心。本就是万千色彩竞相绽放。哪怕儒家、道家也宣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现阶段应试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课本一致,内容一致,扼杀孩童天性及万般创造性。或许这只是应试教育其中一小段弊端,在此让我进行了无限放大而已。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教育还是成人,进入社会,应该坚守自己本心,在相同中坚守自己的不同之处。抱元守一。因为正因为不同,才有一个你,不然跟克隆人有何区别。你之所以为你,如何体现?你如何成为你自己?不坚守本心,不留不同,你是你?还是普通大众的abcd?步伐一致,万千相同,不一定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能容纳万千,包罗万象的。允许花成花,雨成雨,坚守本心,做真正的自己。独特而美丽,娇艳而动人,耀世而惊艳众生,香飘万里而美名长存。独立生长,耀眼绽放,震惊俗世。

胡宝

《道德经》第19章分享


如果人人遵循其道,也许就无《道德经》一书了,正如人类社会出现了偏道之事,便有人苦口婆心的劝世人遵道而行,勿背道而驰。


若世界如老子所愿运行,世界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当下的我们,在面对当下的世界时,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呢?


官有官道,商有商道,民有民道,在各自的道路上,遵循其道而行,此时老子指出了方向,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那又如何做到呢,文中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个人理解: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各有姿态,各有芳香,我自安然,低头奋进。


不论高下,不论难易,不论有无,不论前后,我自尊重与接受。

枕上诗书闲

第十九章感悟


不强调圣、凡、智、愚,每个生命都受到平等尊重,则民风纯朴,社会祥和安定,天下百姓都受益。现在所谓的“专家”,传播着所谓主流科学的正确性,很多却是伪真理,毒害着广大民众而不自知。如猪油、加碘盐、加氟的牙膏等等,都只说利的一面,有害的一面却很少报道,让民众真假难辨。如果少些“专家”的建议,大家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健康简单一些呢?


说到盗贼,让我想起老一辈提起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五六十年代。那时的人民争学雷锋做好事, 不需要口头上去提倡仁义道德,也不需要伦理道德去约束,大家互帮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时的人的私心都比较少吧,虽然当时一穷二白,但还是能感觉得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见素抱朴“也是让我们保持事物的自然本色。“少私寡欲"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观照自己,检查自己,在生活中学着做减法,少些欲望贪念,这样我们就能够更轻松一些。我们学的所有的东西,都不要成为我们的障碍,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自在,而不是变得标准和束缚更多,反而被所学的困住。如我们现在所学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去改变别人,因为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专注自己,给自己累积和沉淀,慢慢的静下心来,心怀敬畏,回归到自己的本源。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万事万物反而能更接近天之大道。

北方有秦人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


先贤“老子”以一种直面本质的态度,表达了一种对于务实、守拙以及必需抛弃投机取巧做法的大道之行!


看看金庸的神雕侠侣,十六年后的杨过和小龙女的年龄反差很大!因为小龙女修炼的十二少和戒十二多: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

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

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

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


杨过就像身在红尘三千丈中我们!虽然聪明过人,与佛门大师为友,学不会“放下”为情所困,黯然销魂,如何能不显老。而小龙女,驻颜有术,出尘脱俗!心思单纯却能左右互搏!这就是守拙的好处!


当下父母鸡娃者众!让仅有的童年生活难展笑颜。为了赌一个虚幻的未来,让全家人心神俱疲!实在是得不偿失啊!看看千年前的苏东坡《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比起聪明,健康是最重要的,现在的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三方面才叫健康!不要过度要求,过度管理。只有摆脱“有”,才能静心行善,返璞归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6.01

西山.上川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