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Let it go
创建于06-04
阅读 2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关于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大师,被称为自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开创了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行为经济学。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关于本书


      《思考,快与慢》将会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为我们在职场、个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参考性思考建议,以及运用不同的技巧来避免让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误区。

      这是一本经典决策书,被誉为社会思想的“里程碑式著作”“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书”,地位堪比《国富论》和《梦的解析》。

一、大脑的两个操作系统

勤劳的“系统1”

      “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它是直觉系统,运行速度快,可称之为快思考;

      “系统1”产生快思考,它对人类至关重要。比如迅速的确定及避开危险等等。还有一些像吃饭、刷牙、走路、开车等等习以为常的事,都是“系统1”在指挥,我们无需思考,这些能力都是“下意识”获得的,丝毫不费力气。

      “勤奋”的系统1常常会关联诸如启动效应,认知放松,光环效应,框架效应等等,这些都非常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些比如替代错觉、因果错觉和可得性偏见等等的认知错觉。

懒惰的“系统2”

      “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专注的,理性的思考系统,它是理性系统,需要足够专注,可称为慢思考。

      “系统2”就是慢思考。当我们解答复杂的数学题时,需要集中注意力推理,就是慢系统在起作用。“系统2”会大量占据和消耗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或者出现精力不济的情况,“系统2”就会中断。

思维系统的运作模式

      一般情况下,“系统1”与“系统2”能够有效配合,“系统1”把能够处理的信息自行处理,把处理不了的信息转交给“系统2”,这样既节省资源又高效。

      但是由于“系统2”的懒惰,大脑把大多数任务交给了“系统1”。但快思考是存在偏差的。一个不善于、不愿意调动“系统2”的人,很容易相信一些没有证据的结论,人云亦云,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要想成为一名善于思考、思维卓越的人,我们必须督促自己,付出认知努力,时时调动懒惰的系统2,及时识别和反思那些认知错觉,这是我们提升思维层次,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二、直觉快思考系统的“七宗罪”

三种偏好

      典型性偏好。指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或特性,从而不加思考其背后的合理性,忽略了真实规律。

      可得性偏好。当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中,人们就会认为它发生的概率很大。会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产生混淆。

      因果性偏好。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化的解释,或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化解释。

四种效应

      光环效应。当对一个人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光环效应带来的偏见之中。

      锚定效应。当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人会预先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个参考答案成为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

      框架效应。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不同的决定。

      禀赋效应。当你拥有某个物品后,会觉得它的价值比你未拥有它时更大。

三、如何避免直觉系统快思考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需要放慢思考,主动激活慢系统的理性思考,对快系统的直觉思考结果进行理性检验,减少偏见和失误。

自我提示法

      先假设这件事情会败露,然后每个人(群体)按照自己的理解,预测可能导致此事失败的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

外部提示法

      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去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判。

      让思考慢下来,主动激活理性检测。

四、金句摘抄

      不要在精力不足的时候,做重大决策。

      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的偶然性。

      我们相信过程是重要的,但记忆却告诉我们过程不一定重要。

      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而强烈的快乐。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做好当下,未来就交给时间。

      认知错觉比感知错觉更难以识别。

阅读 2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