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

Let it go
创建于06-03
阅读 2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中的核心洞见并不是很多,但格拉德威尔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案例的作者,他能把案例讲的像小说故事一样精彩又吸引人,抛开本书中大量的案例,本书主要是围绕人际沟通12个真相与教训展开的。

      人的一生中,除了血缘和宗族关系,绝大部分“社交关系”都是与陌生人建立起来的。如何聪明地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3大原则,12个“陌生人效应”,十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吸取人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在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商务关系、谈判关系中,做个清醒决策的聪明人。

一、被冤枉的黑人女孩

      书的开场讲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案例,事件发生在2015年7月,一个叫桑德拉·布兰德的黑人女孩,从芝加哥开车到位于休斯敦的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参加求职面试并求职成功。


      7月10日她开车离开学校买东西,在路上被一位名叫布莱恩·恩西尼亚的白人警察拦下,他说布兰德开车变道时没打转向灯,还问了一些问题,黑人女孩也都一一回答了。接着黑人女孩点上了一支烟,白人警察便叫她把烟灭了。


     黑人女孩说:“我在自己的车里,为什么我必须把烟灭掉?”


     白人警察说:“好吧,你现在可以下车了。”


     黑人女孩说:不,你没有这个权力。不,你没有权力要求我下车。


     白人警察说:我就是有这个权力。下车,否则我就把你拽出来。


     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双方情绪升级。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这个女孩被捕入狱,三天后,她在牢房里自杀了。


      在这个案例中,当事人都使用了一些策略来相互转译对方的言辞和意图,但却都发生了严重的错误。

      试想,如果他们是邻里街头的熟人,如果他们互相认识的话,那他们的交流就会容易得多。

      “你好吗?桑迪!”

      “下次可得小心点儿啊!”

       但事实恰恰相反,两人从未谋面,素不相识。

      为什么这两个陌生人之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陌生人的判断,会那么离谱。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分析、评论这些策略,追溯其本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难以琢磨的陌生人

      最经典的案例是张伯伦和希特勒的故事。二战前,整个英国政坛唯一见过希特勒面的人是张伯伦。丘吉尔与希特勒从未谋面,通过读希特勒的书和文章、讲话来了解他。丘吉尔坚信希特勒是个疯子,千万不要和这个人谈判。张伯伦觉得总该见个面,这样才能判断的更准确,因此,前后两次到德国。

      第一次回来说,觉得希特勒这个年轻人只是有点野心,他的想法只是捷克斯洛伐克,绝对不会对整个欧洲有所企图。

      第二次到德国见希特勒时,觉得时机到了,然后跟希特勒讲,你现在愿意签和平协定吗?希特勒爽快的答应了。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跟英国宣布说,我们可以安心上床睡觉了,今后二三十年不会有战争的。整个英国都把张伯伦当英雄,只有丘吉尔认为他肯定是被骗了。

      另外一个案例,中情局策反了一个古巴间谍,经过这个间谍提供的信息,中情局派出的间谍其实都是双面间谍,他们同时都是古巴的间谍。事情被揭开之后,卡斯特罗把所有双面间谍组织起来,在古巴举行了一个大游行,公开宣布,我们都是为古巴服务的。

      还有一个就是旁氏骗局,没接触里面人的时候都觉得不会被骗,心想谁那么傻,40%的利息,怎么可能,肯定骗人的。但是,一旦有一个你的亲戚朋友走到你家门口,跟你讲,上次存了一笔钱,月息20%,年息40%,最终可能还是把持不住。

专家漏洞

      我们对陌生人的判断,怎么那么离谱?背后有一个原因叫专家漏洞。

      在判断是否假释或入狱时,法官一般不会只看卷宗,而是要求见当事人,觉得这样更能了解一个人。但人工智能实验表明,只看卷宗做出的允许假释的判断,比法官们所做出的判断要低25%。也就是,法官们在见面后,释放了更多的犯人。

洞察偏见

      张伯伦、哈利法克斯和亨德森见过希特勒,但是被欺骗;丘吉尔没未见过希特勒,却能看清其真面目;被电脑计算程序标记高风险的被告,反而被法官当做低风险对待。


      为什么与陌生人见面之后反而更容易被误导,为什么见面还不如不见面?普罗宁测试,告诉我们,我们总会过高的估计对他人的判断,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普罗宁测试是这样做的。随便给你一些字母,比如b,后面是空格,你随便写以这个字母为首的单词,比如,你写了bee,bad。作为被测试人,你觉得我就是随便写的,与潜意识无关。另外一组人,把结果拿给他们看,说这是一些人的测试结果,分析一下这些能不能反应出什么问题。作为考评人会做出大量的判断,觉得这个跟潜意识有关。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普罗宁把这种现象叫做非对称洞察力错觉,就是我们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对他人的判断,会脑补很多想象,从而形成洞察偏见。

三、默认真实

      普通人和科学家不一样,普通人思考问题从相信开始,科学家思考问题从怀疑开始


      比如,广告中,某明星吃了某个东西,觉得特别好,我们就相信,就买了。容易相信从进化学的角度讲是有优势的,相信伙伴,才能合群,才能和同伴共同抵御风险。而科学家不是这样思考的,我要想尽办法证明它是错的,如果所有方法都不能证明它是错的,我才会相信它是对的。


      大部分的普通人,都从相信开始,这就叫做默认真实。

古巴女王的案例: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中情局有个古巴问题专家,是个美女,被大家成为古巴女王。她对古巴非常了解,地位也很高,甚至被人们认为是中情局局长的候选人。

      结果有一天古巴出事了,当时很多从古巴偷渡到美国的人,开着飞机回古巴发传单,反对古巴,古巴政府出动了空军,把这几架飞机打了下来。这是很严重的外交事件,中情局特别紧张,就召集大家开会,古巴女王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突然说家里有事,就走了。

      这么重要的反常行为,中情局认为这个行为有问题,就让内审专家来审问她,当时这个女的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一样,呆在那,问来问去,最后给出的评判结果是没问题。


      四年后,由于另外一个案子发掘,人们才发现在中情局里面,最大的潜伏特工就是古巴女王。而那个审问的人突然想起来,当年有个问题很明显,就是梳理一天行程时,有一个行程是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往那个商店走去。

      审问人问,你停车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人,当时古巴女王彻底傻了,呆了半天,后来讲了些别的遮掩过去。而古巴上线想要联系她,就是车停下来,上线从对面走过去。这么重要的线索,完全被忽略掉,这就叫做默认真实。

圣愚

      米尔格拉姆做了一个服从权威实验,发现普通人识别假话的比率是56%。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打破默认真实呢?

      这种人就是圣愚,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孩,国王没有穿衣服走在马路上,其他人都说真好看。只有那个小孩说,他是光的,根本没有穿衣服。能说出真相的人就是圣愚,看起来傻傻的,但他可能是圣人。

       但圣愚是有代价的。2009年,麦道夫骗了大量的财团和基金,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然后有一个独立调查员,叫马可波罗斯。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麦道夫做的理财,和市场表现无关。无论市场上道琼斯指数怎么变,麦道夫的理财收益总是那么稳定。然后马可波罗斯就和理财机构联系,发现这些机构跟麦道夫就没有过交易。所以,他认定麦道夫是个骗局,就到处写材料,告诉别人说这是个骗局。但没人理他,连地方检察官都置之不理。因为麦道夫在华尔街太出名了,大家说这么知名的成功人士,怎么可能是骗子。骗子能连续二十多年都有这么好的业绩吗?后来事态发展到,马可波罗斯人缘太差,老怕别人暗杀他,每天晚上睡觉,都要躲在窗口待着,不敢上床睡觉。

       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是这样的,“一方面,偶尔被骗并不会影响人类基因的遗传,也不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我们的生存有着重大意义。利弊其实不用权衡,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四、“透明”假设

透明假设

      什么是透明假设呢?大家都看过《六人行》(或《老友记》),这些人的表演就叫做透明假设。即使把声音关掉,把字幕也关掉,也能看懂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原因在于,他们的表演一定是夸张的,高兴、难过、吃惊,全部情绪都放在脸上表演出来。

      不同地区和文化之下,表情解读是完全不一样的。

错误匹配

      错误匹配就是就是当事人表现的情绪与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正好相反,比如明明应该很高兴,但是表现的很难过。

      希特勒就是典型的错误匹配,他在做的是很邪恶的事情,但他表现的特别崇高。

      意大利发生过一个谋杀案,说是一个女孩被杀了,她的舍友阿曼达是个嫌疑人。因为阿曼达成天跟很多男人混在一起,尤其是女孩被杀之后,阿曼达表现的非常无所谓,在警察局接受问话的时候,还跟她的男友接吻。这种种迹象导致意大利警方就认定她是凶手;但现场的核酸根本对不上,没有现实证据证明她是凶手。但警方一直关押了她八年,才被宣告无罪。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现实的证据,而不是我的表现。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可能对同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情绪完全不同。

短视状态

      典型的短视状态是喝完酒之后,情绪视野会变得很肤浅,不考虑远处的事,不考虑什么价值观、世界观,考虑的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这种情况下,会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事情。

      酒精缩小了我们的情绪和精神视野,不会考虑远期的事。很多约会强奸案就是这样发生的,男生女生醉酒后发生关系,男生以为是女生自愿的,可第二天女生告男生强奸,问女生是不是自愿的,女生说没有,断片了。断片是实验能够证明的,只要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15以上,就会出现断片状态。

压力反应

      压力反应就是在高度压力下表现出来的状态,这时的表现一般与他实际内心的想法是不同的。

      911恐怖事件之后,中情局抓到一个恐怖分子策划者,带号叫KSM。为了从KSM挖掘出更多信息,用了很多逼供手段,发现最好的逼供方法是剥夺睡眠。但是KSM招供的这些东西,中情局也不敢相信,原因是他在高压之下精神崩溃,产生了大量幻想。他甚至说要谋杀四个美国总统、要炸掉苏伊士运河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的解释是“我们越努力让陌生人表达自己,他们就变得越难以琢磨。”

五、耦合效应

耦合效应

      1962年的统计年鉴表明,英格兰和威尔士有5588人自杀,当中有44.2%的人用煤气自杀。70年代以后,英国进行了天然气改造,把煤气换成了天然气,此后英国的自杀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金门大桥1937年开通,它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大桥。但是自开通以来,发生过1500多起跳桥自杀,是全世界的自杀圣地。于是有人提议,应该跟大桥装一个防自杀的防护栏,但大桥管理局的人说,浪费钱,有人想自杀,这个桥不行可以在旁边的楼自杀。一直到2008年,才装了防自杀的防护栏。还有一个数据,想要在金门大桥自杀的人中有515个人,在跳桥之前被人拦住,被拦住之后再次选择自杀的只有25人。也就是说,自杀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跟环境、地点有着很大关系。

      明尼阿波利斯在美国非常出名,当地警方发现,全市50%的报警,来自3.3%的辖区。就是3.3%的高犯罪地区,占据了整个城市一半以上的犯罪。这不是个案,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城市,都有类似的规律,犯罪贩子出现在这些地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耦合效应。

拦车查枪

      1970年的时候,美国犯罪率极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枪支泛滥,堪萨斯更是严重,日间把车停在路边5分钟,就可能有人持枪来抢劫。后来有专家提出拦车查枪的办法,当年堪萨斯的枪支犯罪就下降了一半。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黑人女孩桑德拉.布兰德的悲剧。

六、建议

      承认自己在阅人方面能力有限,别轻易下结论,保持克制与谦虚。

      遇到问题,别一时冲动,不要简单归咎于对方。

阅读 2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