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家庭医生“十公开”
为进一步落实“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六个拓展”“三个延伸”,深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动家庭医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梁山县徐集中心卫生院按要求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动态“十公开”活动。
本月传统节气和养生保健、重点关注疾病提醒
芒种,别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
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民间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等风俗。
养生保健
中国人自古注重养生,讲究的就是"与时俱进",到了芒种,因为昼长夜短,要晚睡早起,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因此中午小憩一会儿缓解疲劳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物。俗话说:"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芒种时节,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因此还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芒种期间,天气炎热,降雨量多,高温潮湿。为了修养身心,人们的饮食宜以清淡为主。
在芒种节气里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芒种的养生重点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气机得以宣畅、通泄。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养生保健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
遵循以下几条养生原则,可让你愉快平安度夏。
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力争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饮食清淡多吃点"苦"炎热季节饮食应清淡为宜,早晚喝点粥,可以生津止渴,补养身体。同时,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享用;除了饮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脉的通泄。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以免加重甚至诱发心脏病。
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场地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
所以,夏至养生歌谣: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
二、六月重点疾病关注提醒
六月芒种将至,气温逐渐升高,各类病原体生长繁殖加快,易引发和传播各类传染病。提醒广大居民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手足口病、细菌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鲁氏菌病。6月考试季来临,广大考生应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以最佳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考试。
一、预防手足口病
随着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将逐渐增多。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其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饮等物品传播。市民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接种EV71疫苗
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养成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应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注意环境卫生
家庭常备消毒液,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减少外出聚集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5.发病及早就诊
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手心、脚底)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二、预防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是一组以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的常见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是各种细菌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亦可通过食品、水、生活用品或苍蝇的污染而传播。市民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以及生熟食物交替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手卫生。
2.注意用餐卫生
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的、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在家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生吃蔬果要洗净,不喝生水。做饭注意适量,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有剩余需放入冰箱保存。
3.注意出游卫生
外出郊游时不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一旦误食,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4.警惕集体感染
学校、托儿机构一旦出现集体性呕吐、腹泻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等卫生部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同时封存可能导致病毒污染、传播的食品、原料以及工具、设备等,及时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三、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市民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
蜱虫主要生活在草丛、灌木丛等环境中,在这些地方活动时要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同时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衣物处理
蜱虫喜欢附着在潮湿或未干透的衣物上,因此建议在外出回来后立即更换并清洗衣物。回家后立刻洗澡并仔细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特别是要注意头发和耳后等不易被发现的部位。
3.驱虫剂使用
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驱蚊剂可以有效防止蜱虫叮咬,在前往可能存在蜱虫的区域之前,在皮肤裸露处涂抹适量的含DEET成分的驱蚊剂,只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
4.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否则,可能会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造成更大的伤害,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处理。
四、预防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患布病的家畜及其产品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市民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规范羊群管理
前往正规、没有布病疫情的羊场购买羊只,定期对羊群进行检疫。
2.搞好环境卫生
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当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或焚烧后挖坑深埋。
3.保持饮食卫生
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煮透后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4.加强个人防护
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皮毛乳肉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诊。
五、健康备战中高考
6月又是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季,考生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再加上考试前后一般以高温天气为主,考生身心备受考验。备考期间,广大考生要做好日常保健,谨防突发疾病,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1.做好健康监测
建议家长及学校做好考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身体不适症状,生病要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与治疗,防止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影响考生正常考试。
2.注意饮食安全
合理选择就餐场所,尽量在家庭、学校食堂或定点的餐饮单位就餐;切勿采食不认识的野果、野菜,谨慎“尝鲜”,拒食野生动物;考生在中高考期间应尽量不食用凉拌菜、烧卤等冷食类食品,以及油腻、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
3.保持卫生习惯
考生要做好个人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就餐时鼓励使用已消毒的餐饮具,提倡分餐进食和使用公筷、公勺,降低“病从口入”的概率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4.缓解心理压力
高考前,家长朋友和考生都要调整好自己心态,尽量放松心情,考生要保持睡眠充足。考生如有紧张情绪,应适度运动放松,或听听舒缓的音乐,缓解焦虑,以保持好的心态迎接高考。
此外,6月即将迎来端午假期,假期人员流动增大,聚餐聚会明显增多,传染病感染几率增加,建议居民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饮食卫生。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进入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做好个人防护。出门在外要做好手卫生,注意咳嗽礼仪。要加强个人健康防护,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或腹泻、呕吐、腹痛等身体不适,尽量避免带症状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