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学生在“同题异思”活动中,通过语言交流讲解题意、思路和解法,不仅锤炼了数学思维,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与兴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四(3)班的小老师们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吧!
02:52
王俊瑛同学首先观察到,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0根电线杆,实际上是走了9个间隔。因为24分钟里有两个12分钟,所以24分钟一共走了2✖️9=18个间隔。最后,他得出结论:从第1根电线杆开始,加上18个间隔,小青应该走到了第19根电线杆。
02:46
张子轩同学从图上看出,由于每个间隔所用的时间无法直接求出,因而只有从时间关系上加以考虑,24分钟正好是12分钟的2倍,就相当于小青先走12分钟,又继续走12分钟。注意第10根既是前12分钟的终点,又是后12分钟的起点,显然被重复算了一次,因此小红如果走24分钟,应走到:10✖️2-1=19根电线杆处。
两位小老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了这个问题,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数学才华,还体现了他们对于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同题异思”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解题思路,还激发了我们的思维活力。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更加高效、简洁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要鼓励自己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多方法推导、多角度表述、多层次运用、多关系探寻和多途径转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