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暨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

忽而现
创建于06-03
阅读 3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5月30日,我校邀明月读书社团开展了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伊始,主持人说到:“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精神成长,需要丰富的阅读滋养;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典的教育专著引领。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用文化滋养精神,用文化提升品位,努力创建“美丽校园”,开展教师读书系列活动,希望教师在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下面让我们有请一年级李平新老师分享她的读书感受。

    李老师说道:“思想是可以飞扬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道:“三十岁,有的人刚刚开始,有的人,已经死了。”我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教师的真正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教师的生命飞扬,也是由思想飞扬决定的。在这本书中,朱永新有很多观点,甚至说是金句,可以激发我们思想的飞扬。比如,“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什么是为了一切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因为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并且发展的全部这样一个概念。比如,“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比如,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比如,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人类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解晓艳老师分享:“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荣誉与责任并存。在现代素养时代的背景下,时代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加强专业成长,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持续学习和研究。素养时代要求教

师具备更为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论的理解。我需要不断阅读新教材、学习新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素养时代,教育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我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新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素养时代,学生个性和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我们能够与学生进行更为深入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要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只有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在素养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持续学习和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现实的教育。”

    张红老师分享:“李教授在自序中写到:从教四十年,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在行动上持续不断地践行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将他们的理念落实于课堂与班级;第二,在思想上,坚持不懈地理解教育常识而且不断言说这些常识,尽所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常识。意义深远。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对话篇、告白篇、时评篇、直言篇和辨析篇。充分阐述了教育这门艺术更多的需要尊重和爱的。李教授说教育者以真诚去唤醒孩子的真诚并给孩子以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教育者以自己的善良之心培养善良的人,用爱滋润爱。教育让人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功能就是将学生教好让未来的世界更加的美好。

    对话篇中,李教授和高万祥老师一起拜访于漪老师时聊到了家庭教育。高老师少年时家庭艰难,四处逃难,风风雨雨很不容易。兄弟姐妹五个全是精英。高老师说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理论,就是做好人。第一要善良。第二,要忍让,多想着别人。于老师说家庭教育就是管孩子一些做人的细节就是做人。主要靠家长的言传身教。想了想,其实我们老师的教育如出辙,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我们教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到。因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

    告白篇中,李教授写到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如果以我们把教育当做艺术来追求的话。李教授在谈到刚参加工作那年因爱之深责之切在语言行为上没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到现在仍然为之内疚。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认为自我教育的前提就是自我尊重。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对学生说那些什么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之类的绝情的话。因为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老师的“绝情”开始的。”

    杨若晨老师分享:

“一、慢慢行走别心急,漫漫成长有规律

    书中描画的成长规律或许不能涵盖所有教师的成长历程,但是于我这样渴望成长,却常常碰壁的青年教师而言,犹如一颗定心丸。一方面为成长正名,理解了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是成长之痛,这颗着急也焦虑的心得以抚慰,敢于大方地称其为“上进心”。另一方面,坦然接受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名家大师也要经历“捂”才得开悟”只要不放弃成长,所有努力都不会无效,只是“效”有时长在土地之下,在慢慢长成未来行能致远的根基。暂时看不见果实,但这也是有效的成长。

    二、慢慢练好童子功,漫漫长路有根基

    冯卫东老师在书中写到自己没有半点儿家学渊源,初登讲台时因为底子薄,板书时有错别字,普通话被学生背后“学舌”,自己知耻而后奋,在“后童子时代”苦练“童子功”,并且把练“童子功”视为毕生的功课,余生的使命。我不禁想到刚入职时的自己,在作为新手教师面对工作的巨大挑战时,曾以追求学历提升缓解焦虑。新手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对学位的痴迷争抢着我的时间,最终以一场压力累计的疾病让不堪重负的脚步停下。这一次看似迫不得已的暂停让我不得不思考,一味地追求学历提升真的有助于我的教学工作吗?其实我对学位的痴迷是片面地以为,只要有学位,就可以缓解书中提到的“本领恐慌”。经过暂停反思,我终于开悟:如果不踏踏实实练硬“童子功”,就算真的手握博士学位,我也未必站得稳小学讲台。还不如把时间拿出来练好教师的基本功。毕竟真正能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不是我的学位,而是我这个老师本身。

三、慢慢精研于一道,漫漫事业有方向

“卷”几乎蔓延在这个时代的每一角落,教育行业作为“卷”的高地,在学生的持续减负中,老师自己却更“卷”了。周围的同事,有的一边工作一边进行学历提升;有的参加了大小不少课赛,荣誉加身;甚至哪个班级的清洁区最干净,哪位老师到校最早,也都能成为“卷”的赛道。 冯卫东老师在书中写道:“潜下心来,就一个名号也许不太响亮、形式也不够炫目的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研究,而这样的研究恰恰才最有生命感。

    眼看课程、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耳边总有声音:要了解风口,那些紧扣热门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发表、课题更容易立项,更能有成果产出。我自己也慌慌张张地参加了很多培训,今天听到一个新理论,明夭听到一种新体系,每次都觉得大为震撼、跃跃欲试,然后浅尝辄止,不了了之。”

    活动最后,由我校李鹏主任作活动总结,她说道:“读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慢慢积累,只有多读书,眼界才能更开阔,思想才能更高尚。只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才能在学习及工作中游刃有余,无论是一线工作,还是科研水平,都离不开书本的支持。毕淑敏说过,书本不是棍棒,却可以让人铿锵有力。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撰稿人:李玉茹

审稿人:田传继

阅读 3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