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命运里藏着父母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如何才能穿透父母的模式,给孩子适合的养育?

 

彬彬
创建于06-02
阅读 6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让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受苦……”

比如有的因为小时贫困,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的父母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报考某所学校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

        父母为什么想这样养育孩子?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今早王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童年愿望或梦想或情感,在成年后通过物质或精神上的方式进行补偿的行为。这种补偿可能表现为购买曾经渴望的玩具、重温童年时期喜欢的活动,或者弥补父母养育自己时缺失的情感等。


我小时候妈妈是特别严格,而且妈妈经常情绪化,做事对我有很多的要求,而且随着妈妈的情绪发生变化,我的感受是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我常常感受到受到父母的拒绝、惩罚、控制、情绪化,我想要摆脱却又无法逃避父母的控制,在与父母一次次互动中体验到的委屈、悲伤、恐惧、愤怒等情绪,内心生发出渴望父母的支持、理解、爱和陪伴的情感。

然后在孩子养育,我给了孩子很多的自由,不对孩子设置规则和要求,无微不至的照顾,极致的保护和呵护,这些其实都是我在补偿自己缺失的情感,而不自知。因为被父母控制长大的孩子为人父母后,一旦发现自己在严格要求孩子,或在与孩子互动中感受到孩子可能会体验到自己类似的委屈、悲伤、恐惧等等感受经历时,就会本能地终止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通过孩子进行心理补偿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意识到。

         我养育长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界限,只考虑自己,同时由于自己包办太多,孩子能力不够,却脾气非常大,因为我总考虑他的感受,而且溺爱纵容。

当时我对孩子无法提出要求,更多的是给予支持、陪伴、包容、爱,甚至剥夺了孩子做事照料自己的责任,其实我爱的不是孩子,而是想按满足自己情感的方式养育孩子。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新教育,遇到了王老师,在学堂学习的时间,教会了如何给孩子树立规则,如何提升孩子能力,一点点抹去了我错误的养育模式。

从人性角度看,报复性童年补偿反映了人类对于情感满足和心理平衡的基本需求,人们天生具有追求幸福和满足的欲望,当这些在童年时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情感时,成年后便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这种缺失,这种补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自我疗愈和自我实现的表现,但同时也为我养育孩子埋下了偏离事实的隐患。

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或遗憾过度强加在孩子身上,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我们需要去穿透这种潜在的模式,要觉察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清晰分辨哪些是出于自己的心理需求,哪些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面对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和缺失,通过自我学习、成长、觉知,逐渐减少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和补偿行为。

然后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尝试和犯错,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长和学习。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今早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的模式和原因,从而更加清晰知道自己成长的方向。

阅读 6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