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印 象一严春林

临泽五老志愿服务
创建于06-02
阅读 102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简介:严春林,女,甘肃民勤人。曾在临泽县妇联、计生、卫生、人社等部门供职,现为县人社局退休干部。喜欢写作,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在《张掖日报》《枣林》刊物发表散文数篇。)

       一年一岁月,一年一端午。2024年的端午即将到来。

       在我国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为传统的四大节日。也将其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起,又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一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享受美食为一体的民俗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多种,其中最为流传广泛而被老百姓认可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直言进谏而被流放艰苦边远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最终,在听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消息后,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人们划船到江中寻找,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不能让鱼吃了屈原的尸体。后来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方式来纪念屈原,也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我的家乡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县,那里的人们因地然条件的差异,过端午节的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首先是不划龙舟,更没有龙舟赛,因为民勤这个地方没有江,湖,海,四周全是沙漠,无水就划不成舟。

       其次是不包粽子,因为在沙漠地带没有水池塘,也就不能生长苇子,没有苇叶,就包不成粽子。

       虽然不划龙舟,不包粽子,但端午节的活动还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还是热情满满,用体现地方特色的方式来隆重过好这个传统的节日。

       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要彻底的打扫家里的卫生,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旮旯拐角都要打扫干净。端午节当天大人们要早早起床带上孩子,去户外拔艾蒿,折柳枝和开花的沙枣枝。据老人们说,端午节的艾蒿长饱了,药效最好,用红纸或者红线绳扎个把子,插在门上能祛邪驱鬼,祛病防瘴。剩余的阴干可以泡脚祛湿气,在蚊子多的时候把干艾蒿点燃可薰蚊虫。沙枣花插在花瓶里,放在家中,真是沁人心脾。所以诗人咏《沙枣花》是金花银叶片,端阳十里香。把柳条枝插在自家的大门上,寓意万事顺柳(溜)。

       蒸面扇子。端午节前夕,家家要蒸面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做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一筷子厚的面层,将研成粉的姜黄、红曲、薄荷、胡麻颜涂抹于面的表层,一层层叠加共五层,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主妇,还要在最上面做个造型,并用红颜料进行点缀,绘九点花或者三点花,然后放在木制的篦子上饧发好后,用大铁锅蒸一小时即可。端午那天要给亲戚邻居赠送面扇子,寓意是夏天来了,天热了,给你们送扇子,用扇子扇出徐徐清风。

       油饼子卷糕。端午节的一道传统美食,头天晚上要把糯米和红枣泡上,端午早上,要用柳条编制的小筐筐,直径约二十公分左右,里面铺上大沙布,筐外面要有余头,先在沙布上铺一层泡好的糯米,再铺一层泡好的红枣,以此类推,把泡好的米和枣全放进筐筐去,用余出来的沙布把米和枣包好,再用粗一些的线绳十字八道把包住的米和枣与筐筐固定住,放入大铁锅煮,水要淹过筐筐,煮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好了,捞出晾凉,倒入大盆内,再撒入白糖拌均即可。油饼子是把面粉用开水烫好,揉好切成小剂,擀簿下油锅炸熟,也称烫面油饼或者飞沙油饼,把蒸好的米糕放在油饼上一卷即可,这就是油饼子卷糕,是民勤人的最爱。油饼子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既有丝丝的甜意,又有酥脆的外皮和柔软的米糕,软糯可口,余味悠长。

       喝雄黄酒,泡雄黄酒。端午节人们都要喝雄黄酒,雄黄是一味中药,具有驱邪避毒,杀虫消肿的功效。当天喝的是上年端午节泡下的雄黄酒,大人喝几盅盅,并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鼻耳、后颈处涂抹,可祛病保平安。也要在人睡觉的床上或者是炕上喷撒雄黄酒,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佩香囊,端午节一到,巧手的媳妇都聚一起做香囊,香囊闻起来是香气芬芳,里面包的是开窍醒神之类的中药,如艾叶、薄荷、辛夷、白芷、广藿香、沉香、雄黄、朱砂等。香囊的形状有心形、苹果形、元宝形、荷花形等,小姑娘小媳妇,小娃娃们不是挂在脖子上,就是挂在腋下,小伙子就佩戴在腰间,从人前走过,香气扑鼻。佩戴香囊的作用不仅衬托节日气氛,而且消毒杀菌,还能安神助眠。

       戴五彩绳,就是把五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戴在娃娃的手腕子、脚脖子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五彩线不能有黑线和白线,其它线均可,刚戴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就掉色了。五彩绳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时,剪掉挂在树上,就会迎来雨后的彩虹。

      躲端午,这个习俗在我的老家仍在传承。是指今年端午节前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端午节,简称“躲端午”。躲端午这个习俗形成于宋代,俗以五月,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好多事需要躲避,因此就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躲端午之习俗。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好多不在意这个习俗了。

       经过百年端午节的传承和移风易俗,端午节有的风俗已被人们遗忘了,如门上挂艾蒿等;有的风俗简单了,如做香囊、编五彩绳都成了网上订购,自己不动手做了,粽子也不亲自包了,各大商超早早就将粽子等美食摆了货架,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老百姓也在节日之际,将粽子、油饼子卷糕、面扇子、水果等等端午节不可缺少的美食一一备全,家人们便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尽享节日之乐……

       愿端午节的多种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使传统节日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传统节日文化渊源流长。

供稿:严春林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尚志平

审核:张延杰

阅读 102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