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修主题
本次研修的主题为“以学习任务单为导向,聚焦学习目标”。该主题旨在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明确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这一主题也鼓励教师们探索更加符合当前教育趋势的教学模式,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研修内容
本次研修活动选取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这一课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师们共同备课、研课,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思想,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学生提供更符合现时代的数学教学的有效课堂。
三、研课磨课
(一)第一次研课磨课:
组织教研团队针对《小数的性质》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单的制定,确保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
良好的课堂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为了展示一堂精彩的课。黄日球老师在备课时,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以“学习任务单为导向,聚焦学习目标”的模式设计活动环节,我们数学组教研团队在集体备课时,大家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将自己的疑难困惑进行了共同讨论,畅所欲言。备课时,老师们发现了黄日球老师在导入部分的复习旧知内容太多;在教学过程环节学习任务的设计问题不够清晰简洁,缺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演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不够具体生动;练习的设计缺少层次递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数学组教研团队给出了以下建议:1、导入部分要精益求精。2、学习任务单问题要清楚能够引导学生明白任务,提示学生明确问题要求。3、给学生在尺子上“会找-会比画-会说”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动”,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加上动画的演示,学生更能够体会小数的性质。4、练习的顺序做了调换,练习难度由易到难。
(二)第二次研课磨课:
根据第一次研课磨课的结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单,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一致。
第二次试课中,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个别回答等形式,不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为精彩的是,老师还设计了亲手操作,通过实际体验来巩固所学知识。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数的性质。但是在本节课授课中超时了接近十分钟,通过研磨讨论我们认为可以在任务单二中压缩时间,教师不必太过详细展开教学,把任务二当做巩固练习即可,为后面的随堂练习留下充分的时间。授课教师接受了大家的建议,课后对课件和教案进行了调整。
四、成果展示
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签到。
由黄日球老师执教《小数的性质》,展示教学成果。
在团队分享环节,研修团队小组代表分享了她们在研修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他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在评课议课环节,教师们对展示的课例进行了评价和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各小组代表对展示课进行了评课。他们从“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三个角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小组(韦克富):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大胆发言,让学生讲清理由,为什么?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一对应.设计符合学生学情,在性质教学时抓住了"末尾"这个词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大胆回答动手操作.是一节高效成功的公开课.
第二小组(韦艳):
本节课课前预习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课中采用讲解法、演示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良好,教学所用总时间约40分钟,不存在满堂灌。其中给学生上黑板投影用尺子指出0.1m.0.10m、0.100m这是本节课的亮点,能重点教育学生的“四能和三会”,效果良好。动态演示0.3和0.30这个环节很好,学生观察一日了然.
第三小组(罗友章):
本节课的授课学生掌握知识好。学生学得好1、检测通过独立完成、小组交流、个别回答。2、效果是通过复习旧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铺垫.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来学习小数的性质学习比较轻松,学生较容易撑握,参与度高,44个学生个别提问24个,能整体检查哪些学生做法一样,通过检查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是能做对练习的。3、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达到了三会与四能.提问时能追问为什么?促进学生的思考。4、关爱学生,检测时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学生参与度高达成教学目标。
五、总结
最后,周鹿镇中心学校彭佑才副校长对本次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教师们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期望。
凝聚共识,共促成长。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教师们深入了解了“以学习任务单为导向,聚焦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体会到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们通过集体研磨和课例展示,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最后,本次研修活动还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品质教育·马山好课堂”建设。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蒋奇才、蓝美秋、谭美银、韦艳
图片来源:韦嘉丽、覃罗丹
审核:张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