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不苦反觉甜,这是真的吗?|平启年

兴化市中医院-平启年
认证账号
创建于06-01
阅读 2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说起黄连,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苦”——毕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俗语可不是空穴来风。


但您知道吗,有人吃了黄连后,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五年前的一天,一位扬州来的女病友神秘地告诉我,她服用黄连后,竟然尝到了丝丝甜味,我听后大为惊奇,要知道,黄连可是中医里出了名的“苦口良药”。


这位40岁左右的大姐,头昏2年,诸多检查未见异常,包括头颅磁共振及腰穿,在多家大医院诊为前庭功能紊乱,但治疗无效。


到我门诊的大姐愁眉苦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便秘腹胀,根据中医辨证,考虑痰火扰心。


于是,我就为她开具了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温胆汤的方子,并告诉她,药很苦,要忍住。


黄连,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温胆汤里面的主药,很苦,是这张方子里面最苦的药。


然而,病人一周后复诊时却告诉我,方子不但不苦,而且还有点甜。


这怎么可能呢?我难以置信,因为黄连可是这方子里的“苦”角儿。


带着这个疑问,我多次在外学术会议时问及同行,发现有很多的医生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查阅了很多关于黄连的文献。


黄连,大苦大寒,是中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尤其能清热泻火、清心安神,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


黄连的苦味主要来自于其活性成分小檗碱及其他生物碱,这些成分通过刺激舌头上的苦味受体来传递苦味信号。


然而,因苦味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会导致个体对苦味敏感度的差异。


另外,长期接触或服用苦味物质,也可能导致味觉适应,这种现象在经常喝咖啡、吃辣或饮酒的朋友中较为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或嗅觉功能异常,药物和疾病也可能改变味觉,从而导致味觉异常。


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头昏以及舌脉的情况,我逐渐加大了黄连的用量,但她仍感觉药汤是甜的。


直到一个月后,病人的头昏症状改善,苔薄脉濡滑,病人告诉我,药汤苦了,而且越来越苦!


这又是为什么呢?怎么解释?基因、味觉适应、神经异常?上面的原因都不能解释。


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我认为这可能与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改变有关。


病人开始时苔黄厚腻,存在痰火,治疗后,苔薄,痰火消失,病理生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病理状态下,病人的味觉受到影响,导致对苦味的感受异常,而随着病情的好转,病人的味觉也逐渐恢复正常。


而这样的情况,目前现代医学没有具体或明确的研究。


很多同行及前辈认为,如果辨证精准,处方精确,用药对症,苦药可以不苦!


中药的性味分为酸辛甘苦咸,不同的性味,使用于不同的疾病或证候,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应该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尤其是苦药,譬如黄连。


怎样才能知晓中药的性味?除了看书学习,其实还应该经常到药房去尝药。


这就是我们中医老祖宗常讲和常提倡的尝百草。

历代中医大家都强调尝百草的重要性,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流传千古,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药学宝典。


尝百草,不仅是了解药物的酸辛甘苦咸,更是深入认识药物的温热寒凉、升降浮沉。


我院的很多老先生,如易颂余、张淑人、刘经国等,他们就熟知药性。


老先生们讲,到药房看药很重要,如果不知道药物的性状、药性、气味等特点,那怎么才能配好药、处好方,怎么才能提高治疗的疗效?


只有尝百草,才能更进一步的知道中药的酸辛甘苦咸,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药物的温热寒凉、升降浮沉等特性。


只有尝百草,也才能更深入地认知中药的疗效与反应,体会病人服药后的感受,也才能在临床处方时,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更精准地辨证用药,也才能做一个好的中医。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尝遍人间苦,归来仍是少年,看文章的你,你尝过黄连的苦吗,尝过人间的苦吗?

如果尝过,那恭喜你,你的人生必定会苦尽甘来,那些你曾经尝过的苦,都必定会转化为你前行的动力,让你更加坚韧、更加坚强。


参考资料:

1.中医诊断学,李灿东,吴承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医内科学,吴勉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阅读 2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