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师资班第四次课程小记
5月18、19日,
十一期师资班第四次课程如期开展。
时光飞逝,
转眼间,
我们已度过课程半程。
犹记当初,
我们满怀憧憬,
在开班典礼上共同启航,
如今已在
《大学》的智慧海洋中畅游。
这两天的学习充实而深刻,我们深入剖析“五伦关系”的精髓,并在心灵深处经历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庄重洗礼。这次学习让我们坚定了志向,明确了追求,更让我们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如同明灯照亮前路。我们深知,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只有志向坚定,矢志不渝,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创造辉煌。
这次学习不仅积累了知识,更促进了心灵的成长。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体验和感悟,继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一、换绳仪式:
成长的印记与承诺的履行
在课程之初,班委为九位学员精心准备了一场寓意深远的“换绳”仪式。这一仪式简洁而庄重,充满了对学员们成长与进步的祝福与期许。
这次仪式特别为本次达到换绳条件的学员们举行。他们胸前原本佩戴着象征旁听学员身份的黄绳,此刻有了一个机会,挂上了代表正式学员身份的绿绳。
这不仅仅是颜色的转变,更是心态的升华。它象征着学员们从“旁听者”的心态转变为真正的“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兑现了入学时的承诺,成为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你若真心学习,我必倾囊相授。”这句温暖的话语在开班仪式上讲过,而今依然回荡在耳旁,它不仅仅是对学员们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他们未来成长的期许与祝福。在这样充满爱与关怀的学习氛围中,学员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与升华,他们更加坚定了追求知识,成长为圣贤君子的信念。
换绳仪式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二、《大学》作业点评:
深化五伦关系的理解
第一节课,老师开始为102名学员的《大学》作业《我的五伦关系》进行点评。根据学习委员的统计,作业字数约90万字,是经过三遍的修订之后的总字数。其中59人的作业被标记为“优”(含优+、优 -),40人的作业被标记为“良”(含良+、良-),3人的作业被标记为“中”。
每位学员的作业都经过老师逐字逐句、逐行逐段、逐页逐篇的拜读,“优、良、中”不是横向比出来的,是基于老师根据每个人的了解,根据每个人现在的学习状态,根据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潜力,给标出来的优、良、中;不是对比“别人”的优、良、中,而是对比“你自己”的优、良、中,每个人都是这样。这次作业,是学员们用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成果,而为了批改本次作业,也是耗尽了老师“半生的心血”。
在点评过程中,老师强调了五伦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写作业的人是主体,要写出自己与五伦关系中各方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根据大学之道所学到的“知止”“于止,知其所止”的道理。老师的点评深入浅出,让我们对五伦关系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老师说,这份作业是我倾尽半生心血拜读的,也应该是你倾尽全部生命去善待的。
这份作业永远不会结束,你需要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回顾、修订和升级它。
当你的孩子长大时,你可以将这份作业作为家族的传家宝传承给他们。当你感到力不从心,觉得需要有人来接替你继续这项事业时,你可以为他们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
你也可以将这份作业印刷出来,装订成册,在一个庄重而隆重的场合下,根据孩子的数量复制几份,一人一份,将这份传承递交给他们。
三、立志发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舍我其谁?
当仁不让!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立志》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清代学者 山阴金《格言联璧》
5月18日上课的这一天,阴历是4月11日,我们组织一场向圣人学习的课程,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日子。
这一堂课,旨在引导学员和志愿者们明确自己的志向,将横渠四句成为自己的人生方向。随着课程的深入而展开,让学习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庄重感,更成为了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承载了深远的意义。
这一堂课,对于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如同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们人生轨迹的重要转变。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迎来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源自外在的神通或异能,而是源于内心频率、节奏和状态的转变。
这一堂课,我们共同以横渠四句为指引,明确了自己的初心、志向和事业。这不仅是我们的起点,更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深知,只有真正践行担当的使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终极归宿。
这一堂课,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我们将携手共进,在圣贤之道上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事业而不懈努力。
对于家族,我们要以一己之力全面承担,不要再等任何人;要成长为一个家庭、家族的家道家风传承的智慧意义上的“长子长孙”。我们先长大,我们先成熟,我们要先付出。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长大,就是我们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家国情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包括但应该不限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不能止步于此。
“大学者,学大学,学做一个大人。”大人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呢?儒家的定义就是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
张载先生以“横渠”为号,横渠作为一个地名,被用作尊称,体现了一种尊重与避讳。这四句话无不彰显着利他精神,展现了其广阔的胸怀与无私的品格。在他的意念中,天地囊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环境。即便我们今日谈及宇宙、太阳系、银河系,亦无出其外。简而言之,除了人类之外,我们整个的天地环境,都在探讨“天地有心”的范畴之内。天地虽在物理和天文意义上是客观存在的非生命体,但人们常常赋予其生命力和心灵,这种心灵蕴含着生命活力、智慧、认知、感悟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是否意味着天地本身具备意识呢?天地看似无情,非生命之体,但正是它们的存在,为我们和万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天以其阳气滋养大地,地则以其阴气回馈于天,这阴阳交融之间,形成了人类和万物赖以生存、生长、发展、变化的生态环境。因此,古人言天地有大德,即指天地赋予我们生长、生存、发展变化的契机。若无天地之化生之力,我们焉有立足之地?
那天地的大爱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孔子曾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虽无言,但其付出却无处不在。正如《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这两卦蕴含着天地之道。
若要为天地立心,那立的是什么心呢?倘若我们假设天地有一个拟人化的形象,既慈悲又威严,既让我们感到亲近又略带敬畏。遇见它,我们仿佛找到了依靠,但又不敢轻举妄动。那么,这样的天地之心,应是如何一种人格化的体现呢?它允许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生长、发展,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我们也应如此,为他人提供空间、舞台和条件,让他们得以自由发展、释放潜能。作为企业家,我们应提供就业机会和职场发展空间;作为商家,我们应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政府,我们应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作为学校,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
总之,无论我们身处何种角色,都应秉持天地之大德,为他人带来生存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这是我们的使命。天地之间,人类是主要的生命体,虽然万物皆有生命,但地球文明以人类为主导。因此,我们要聚焦于人类,为生民立命。生民,即人民群众,而命,便是他们的生命,是那些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灵。他们是天之所生,是生命的体现。
为生民立命,便是要为他们奠定生命的基石。这不仅仅是保障他们的肉身生存,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如吃饭、喝水、居住等,更是要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幸福,长久地生存下去。
从为天地立心开始,我们秉承天地之大德,关注民生之细微。我们要让老百姓在物质上有所获得,精神上有所享受,既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让他们的生命在肉身和心灵两个层面都得到充实和提升,享受那种美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实现这些呢?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素质等多种途径,逐步实现为生民立命的伟大使命。
为往圣继绝学
这往往是指那些智慧通达的先贤们所开创的领域,他们传承下来的大道学问,蕴含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根本原理。若不学这些文化,人难免会自私自利,难以打开心扉去关爱他人。但一旦学习,心灵便易于敞开,更易于去关爱他人。人们往往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的价值。
然而,要学习这些文化,就需要有人去传承。我们现在有幸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这就需要有人来讲授,有人来教导。我们并非天生就会这些,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因此,一代一代的人需要涌现出来,愿意传递这些文化,确保它们不会断绝。
为往圣继绝学,这个“绝”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代表了巅峰、究竟圆满之学,这些绝学、绝招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一旦学会,便能保证彻底、系统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文化深奥难懂,不易被人领悟和传承,稍有不慎就可能失传。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避免它们的断绝。
从接收者到传播者,从受益者到志愿者,总要有人去承担这样的使命。这就是对往圣继绝学的真谛。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课题,而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承担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人类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来延续文化的生命。无论我们能活多少年,都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承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到了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代。这不仅是对先贤们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只有让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为无尽的世代带来安宁与和谐。一世固然为三十年,但万世却无有终结,它代表着永恒的传承与延续。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个世界、这个国度、这个社会、这个地球,始终沐浴在真正的光明之中,被圣贤智慧的光芒所照耀。即便在风雨飘摇的时刻,也总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总有坚定的力量守护着人民的安宁。我们的身子或许并不强健,但我们的信念却足够深厚,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
我们为万世开太平,是为了给这个世界留下智慧的火种,让智慧之光永不熄灭。
一切归零 从零出发
人生行至此刻,大学之道已深谙,絜矩之道亦明了。五伦关系之作业,无论情愿与否,喜悦或痛苦,皆已书写完毕。此刻,生命站在了关键的路口,面临选择:是自主把握命运,还是怨天尤人、退回原点?
下定决心,整个家族之重任,我以一己之力承担。不良之传统,至此为止,不再传递。我已深受其苦,深知其害。通过经典学习,圣贤智慧指引,我深知“所恶于上,无以使下”之理。我要为儿女和子孙后代开启美好篇章,一切不良、不幸、不理想之事,至此归零。
我所渴望的,以及祖先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与状态,自我始启。我愿做承前启后之枢纽,于转折点处竖立里程碑。
以零为终点,亦为起点。几十年生命状态至此终结,家庭家族之不良传统亦画上句号。不再纠缠过往,不再抱怨先人。祖先之债我来还,圣贤之道我遵循。体谅理解过往,包容尊重一切。归零心态,迈向新生,改变命运,传承美好。
四、《学记》学习:
孔颜乐,父母心
师资班重点聚焦于《大学》与《学记》这两部经典之作。这两部著作均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文献的瑰宝,并被收录于《小戴礼记》之中。《大学》一书深入探讨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学记》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之一,其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详尽阐述了教育的核心原则与方法论。
这两部经典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等学派在继承与发扬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学记》的作者乐正克虽然其生平事迹及所处时代尚存争议,但其作品所蕴含的教育智慧与实践价值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传承。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以王西胜老师讲解的内容为主,学习《学记》这部经典之作。我们将跟随王老师,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分析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与道德观念,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与挑战;通过生动的比喻与故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教育理念,提升自我修养与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育事业。
本次课程作为解读《学记》这篇经典之作的开篇,帮助大家理解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智慧,并引导大家将这些理念应用于现代教育实践之中,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期待在下次课程,继续聆听《学记》的精彩内容。
五、学员练讲:
《我心里的那股劲》
是一种什么力量导致你那么横、那么愣、那么冲?还是有物未格。那你为啥心中要起那么一个对峙的、阻挡的、抵抗的那个劲儿呢?那个劲儿是什么东西呢?那都是忤逆不孝,自然复制粘贴过来,老师告诉我们,这都是孝悌出大问题的人才这样。
听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学员们分享来自于父母、子女、上下级关系等,产生于家庭、职场上的种种场景。老师依据分享内容及当时状态,给予了恰当的指导与劝诫。
相观而善
小组分享
六、志愿者的奉献:
温暖与关爱的传递
课程过程中,志愿者们默默奉献,为我们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他们早读的声音、生日会的祝福以及各个岗位的用心付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AM7:00 吴满辉班长带领志愿者在夫子像前早读
课间休息:志愿者为学员准备茶歇
生日会:志愿者为五月生日的学长准备别开生面的生日会
镜头记录下了部分志愿者的身影,还有许多在岗位上的“小蜜蜂”没有出镜。
七、学员力行
学员们在志愿者组织下,进行宿舍打扫。
八、课程总结:
收获与感悟
此次课程虽已落幕,但其留下的余韵却如深沉的钟声,回荡在我们的心间。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硕果,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与立志前行的勇气。
我们深知,立志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只有心怀坚定的志向,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肩负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的重任。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融入实践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的大人,不断向前,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