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道德经》——记2024年初心读书会《道德经》第三次线下主题分享交流活动

创建于06-01 阅读2668

      2024年5月31日晚,莲花县初心读书会同修齐聚莲花县新华书店开展第三次线下主题《道德经》分享交流活动,刘运明同修为大家带来了《道德经》的专题讲座——《我们为什么读不懂<道德经>》

      我们在优美的会歌中拉开序幕。刘运明同修首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拟题思路,接着从文字障碍、断章取义、认知局限、思维惯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学习经典的常见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努力学习经典的方向。

一、阅读文字障碍

     大多数的读者阅读《道德经》时,存在阅读文字障碍。因为,《道德经》的成书时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全文五千多字都是文言文,是按古人的句式成文。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是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后世编者在断句的时候,存在理解的偏差。再加上在抄写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漏字、错字的情况,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理解《道德经》的难度。

二、断章取义的读书法

      大多数的读者阅读《道德经》时,总是会以自己知识体系里已有的认知去解读文本,导致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比如,对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我们喜欢把“自然”理解为我们现在认为的大自然。其实,“自”是自己,“然”是样子。“道法自然”是指道遵循,效法道自己本来的样子。再比如,我们已有知识体系里对老子思想“无为”“小国寡民”“唯心主义”等错误地认知。

三、认知体系的局限

      大多数的读者喜欢机械地按章节去理解《道德经》,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其实,《道德经》主题明确,思想体系完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圣人之学。我们要以“以经解经”的方法解读《道德经》,因为,文本前后呼应,很多观点在后面的章节中有具体的解释或呼应。并且,我们千万不能“以今察古”,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思维惯性的干扰

      我们不习惯老子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导致我们不能理解《道德经》的意思。刘运明同修列举了曾仕强曾经概括老子“三分法”的思维,以及老子提出“正言若反”的辩证思维方法。实际旨在我们要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去解读《道德经》。


     一部《道德经》,东方哲学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刘运明同修却能运筹帷幄,娓娓道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整个分享会期间,每位在场同修认真听讲座,时而细心做笔记,时而思考。然后,大家根据自己所读所感所想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严海燕同修提出《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数字三的问题;刘新林同修根据《易经》《论语》解释《道德经》;黄梅玉校长指出我们学《道德经》后要实践,在生活中做到“无”的状态,达到最高境界;贺铁洪校长从《道德经》谈到我们的教育要“无为”,让德、智、体、美、劳自然而然的在孩子心目中生成;王诚同修读完《道德经》后,思考人生要做减法;贺娟同修抛出无为到无妄为的距离,其他同修积极发言,纷纷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最后,吴炜蓉会长做《道德经》线下主题分享交流总结,并预约刘新林同修《易经》六月线下分享交流活动。

     本次读书会不仅是一场讲座的盛宴,也是一场心灵的沟通,通过读书会畅谈人生大道,直抒胸臆,同修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不仅喜欢一起诵读、讲座分享,也喜欢大家线上线下相互讨论交流的氛围,如切如搓,共读共修。

阅读 26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