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光在路上,最美书香在五月。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24年5月28日晚上19:30,我校以“共沐书香 阅见美好”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本次分享的是《教师成长力》第四章。的162~170页的读书心得。各分享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她们阐述观点,畅谈体会,真诚交流,敞开心扉,尽情分享读书的收获与快乐。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赴一场阅读的盛宴。
分享是一种生活。通过分享阅读体验,我们可以相互启发、学习并共同成长。
本次阅读分享由王晓云老师作为领读人带领我们第14周小组成员一同进行阅读分享。
以下是部分老师的阅读感悟
读《教师成长力》第四章节162~170页反思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王晓云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教师成长力》第四章的162—170页内容。这些内容深入探讨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我认知和教育解释力。阅读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反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给大脑安装"纠错机制"》这一章节,我深感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深远影响。书籍中所提到的种种现象和思考,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教育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教师们在日常讨论中,往往陷入了一种“自我辩护”的境地,大家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鲜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质疑。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现象的看法,更是对支撑自己观点的深层次观念的缺乏怀疑。这种“自我辩护”的心态,实际上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魏智渊老师的话“大家都在纷纷说'我认为',但很少有人思考'我'从哪里来”让我深思。我们往往将“我的观点”与“我”完全混为一体,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而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则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教研活动往往变成了“表达”“辩论”“争论”,而真正的“对话”却难以产生。
书中强调,给大脑安装“纠错机制”的重要性。这种“纠错机制”实际上就是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有了元认知能力,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观点,能够分辨出哪种“声音”是正确的,从而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在深入阅读了关于《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的讨论后,我深感这一话题对教师个人成长以及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当我了解到新网师500多名教师的年度生命叙事,我更是被其中的深刻反思所触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这些教师的叙事中,我发现了四个“看不出”,这不禁让我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学习上的不足和迷茫?深入思考后,我认为这背后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而这种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这三个问题的模糊认识。特别是“为什么学”这个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师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在我看来,学习既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并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外源动机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动力,但很难支撑我们长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内源动机,即对学习本身的好奇和热爱,才能让我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翻开《提高对教育的解释力》这章节之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解释力”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解释力不仅关乎学校文化的形成,更关乎每一位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四川的那所红军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深入师生灵魂的学校文化,成为了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使我意识到,资源的多寡并不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和解释这些资源。
阅读分享:《教师成长力》第四章 第162~170页反思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朱典
1、 作为教师,如何给自己的大脑安装纠错机制?
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意见和观念,他们均由自于你的经历,包括你道听途说的。概括的讲,他们是以前思维的成果和结晶。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你曾经经历的一切,都被深深的烙入了你的记忆之中。你的种种看法,意见或观点已经与你浑然融为一体,当你的意见受到质疑时,就会不自主的为自己辩解,但是这样做有道理吗?所谓你的意见和看法,其实不过是你的思维假定,仅仅出自于你自身的经历而已。
当我的观点和我完全融为一体时,所谓的教研就只有表达辩论,争论,我很难看出有真正的对话了,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如果没有自觉的审查意识,会充斥太多的偏见误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是先考虑增加多少知识,而是剔除多少偏见。
2、 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说说教师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的动机首先取决于切身需求,而不是道德或境界。我认为学习既是目的,是手段。确实,如果仅仅把学习当做手段,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心浮气躁,心不在焉,很难完成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但其实正是因为有需求,人也有了坚持的决心。如果恰巧也对知识充满好奇,而探索作为兴趣,努力学习,不仅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还能获得其他的有所追求,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成长力》第四章162~170页读后反思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王德锋
一、给大脑安装“纠错机制”
郝晓东老师在《教师成长历》一书中提到“未经训练的大脑所安装的程序,主要来自经验,是非理性的”,这一观点我很认同。
1.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它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大脑主要依赖经验来构建这种理解和认知。然而,经验并不总是可靠的,它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记忆的不准确性、情感的干扰、以及认知偏见等。
2.经验的形成往往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它可能基于错误的信息或片面的理解。因此,未经训练的大脑可能会错误地解释或处理这些信息,导致非理性的思考和决策。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而对某个群体产生偏见,或者因为对某个主题的有限了解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为了克服这种非理性的思考和决策,我们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郝老师建议我们要走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井口”,增强反思意识,对教育中的“事件”和观点进行怀疑、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训练和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处理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决策。
二、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
在探讨是将学习作为手段还是目的这一小节时,郝晓东老师通过他在2018年对新网师500多名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累计近200万字的年度生命叙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这一现象背后,郝老师认为,一个核心的原因是教师们在学习时并没有清晰地区分学习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要求或任务,而非内在的驱动力。他们可能将学习视为满足职称评定、教学要求或学校规定的手段,而非追求个人成长、深化专业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这种将学习视为手段的心态,使得教师们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监:王晓燕
审核:蒋金丹
图文编辑:朱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