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参加了制冷热泵白皮书发布会、特邀报告、制冷空调热泵行业市场分析、工业热泵应用、设备维修安装能力提升培训等主题论坛,了解2023年中国空调、热泵、冷链行业市场概况、细分产品差异化表现及2024市场发展分析。重点报告内容如下:
1、《制冷热泵助力碳中和-技术途径与案例(2024)》报告解读——清华大学 石文星
气候变化是当下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热泵技术作为当下全球高效节能的代表技术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价值不断凸显。制冷热泵行业投入大量精力,实现能效提高、节能降耗、产品设备升级,并取得大量优秀成果,已然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
《制冷热泵助力碳中和•技术途径与案例(2024)》研究报告在今天首次发布(我司已领取一本纸质版),报告于2023年12月启动,由中国制冷学会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发起,联合海信日立公司及全国10余所高校共同编写,旨在集结行业智慧,通过对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梳理,探讨制冷热泵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途径,为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此次报告的主编人之一——清华大学石文星教授对报告的撰写背景、报告特色及主要内容进行解读。报告共7个章节,首先从碳中和的概念出发,阐述制冷热泵技术在实现“碳中和”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将碳排放分为制冷剂直接碳排放和制冷热泵间接碳排放;随后,第2章剖析如何降低制冷热泵系统的直接碳排放,包括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制冷剂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以及国内外制冷剂发展现状、政策和替代技术等;第3章详细介绍降低间接排放的制冷热泵设备新技术,包括空气源热泵、房间空调器、冷(热)水机组等设备及其关键部件;第4、5、6章重点介绍制冷热泵设备在民用建筑和工、农业生产环境营造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在第7章中探讨了余热回收和远程输热技术在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采用紧密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的方式,全面梳理制冷热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技术路线、降低碳排放的技术举措及其应用效果,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参考。
2、《城乡能源供给系统低碳路径》——清华大学 江亿
城乡能源供给系统包括电力供给、热力供给和燃料供给,目前全社会约70%以上的碳排放都是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产生的。为减少城乡能源供给系统中的碳排放,完成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开展一场以改变能源结构为目标的能源革命,把现有燃煤、燃气、燃油构成的碳基能源系统转变为由风、光、水、核及生物质燃料构成的新型零碳能源系统。
为实现能源的零碳转型,需推进多个主要任务,包括终端用能全面电气化;集中和分布相结合,发展风光电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基于热泵技术,充分利用人类活动排放的余热建立新型零碳热力系统;尽可能减少对燃料的依赖,建立基于生物质商品燃料和由绿氢合成的新型燃料供给系统。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指出制冷热泵行业是能源革命主力军,除了助力碳中和,热泵替代中小锅炉是推动煤改电实现高效清洁供暖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优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此外江亿院士表示,中国农村具有巨大的空间资源和生物质材料资源,在未来的零碳能源系统中将从目前的能源消费者转为能源的供给者,为零碳能源系统起到突出的贡献,因此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也可作为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3、我国工业热泵标准体系初探与展望——合肥所 王汝金
报告强调了工业热泵在推动工业领域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了未来工业热泵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包括产业链的延伸和专门标准的制定。
工业热泵广泛应用于工业品、农产品、消费品、食品药品等生产过程中,得益于技术先进性、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双碳”目标,工业热泵产业正在兴起并加速发展,2023年工业热泵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与“热泵”相关的标准有55个,然而工业热泵由于其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并没有作为热泵的一个单独品类而出现在标准或各类政策文件中,工业热泵的标准化配套滞后,工艺型热泵需要建立有别于舒适型热泵的评价体系。目前工业热泵技术标准体系总体框架相对完善,但未来还需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结合典型应用推动制定专门标准,包括:精准定位名义工况、切合使用实际场景,发展更加适合负荷特性的、科学合理的能效评价模型等,以完善和丰富整个工业热泵技术标准体系。
4、制冷剂回收循环利用及未来发展——澳宏化学 王海涛
制冷剂回收循环利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环境保护:履行国际公约,减少气候影响;2)资源节约:作为资源回收再利用,产生新的经济价值;3)安全生产:降低安全管理风险,保障从业者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以家用电器领域为例(包括家用空题、冰箱),设备制冷剂总保有量约100万吨,全年维修和报废拆解的排放量约6.6万吨,制冷剂回收处理量不足3%,交通设施(包括汽车、轨道交通、飞机等的空调)、工业制冷(包括各种工业控温用途需要的制冷设备)和商业制冷(商用空调、冷链设备)等领域制冷剂回收处理量不足0.2%,中国制冷剂保有量大、回收水平整体都非常低,回收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在制冷剂回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政策/经济/社会支持不足,分类回收管理、多组分分离技术、杂质处理技术水平不高,制冷剂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相较于中国,日本是全球制冷剂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在相关立法中明确了与制冷剂全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责任者,监管更全面、细致和严格,而我国对于制冷设备使用者、建筑物拆除和制冷设备报废者的监管缺失,导致回收力度不足。
澳宏化学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制冷剂回收再生利用能力的企业,未来将在全国制冷剂回收体系建立、运输中转站建立、再生处理工厂建设三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制冷剂回收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