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科学课堂自由绽放——陈建秋名师工作室参加兰溪市小学科学教师90学时培训简述

春秋如风
创建于05-31
阅读 240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5月29日,受兰溪市教师进修学校章强军老师的邀请,陈建秋名师工作室成员来到兰溪市实验小学,负责组织一天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两节观摩课、互动评课和专题研讨等,兰溪市60多位小学科学老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教学观摩

1.陈建秋:《昼夜交替现象》

来自丽水市莲都区天宁小学的陈建秋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这节课原本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现在安排兰溪实验小学五(2)班学生进行探究。陈老师别出心裁,没有直接出示课题,而是以“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主题拉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序幕。

陈老师花了近30分钟的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包括比较线段长短、解释球形灯的运动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学习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一种现象可以有许多种解释,需要寻找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找到更充足的证据。

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分组探究,鼓励学生去推测和验证多种假说。学生有前面的思维铺垫,没有局限单一实验现象解释。直至课终,学生还不能找出正确、唯一的解释,它促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

最后,陈老师告诉大家,今天学习的是六年级的科学内容,赞扬大家课堂上的各种精彩表现。确实,在这节课中,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产生极大的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

2.钟婷婷:《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第二节课由北京师范大学丽水实验学校的钟婷婷老师执教,课题是五年级下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钟老师是一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只有2年教龄,但积极上进,主动参与学历进修,刚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钟老师从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分析热水杯里金属勺的热传递,快速聚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想办法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实现实验现象的可视化。

在钟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借助感温油墨、感温贴纸和蜡油等材料,先后研究了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之所以采用这么多种的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视角,让学生领悟到有许多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借用新科技新材料,身边常见的材料也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归纳热传递的科学规律。

本节课,学生按照“线—面—体”的顺序,学习了“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相关知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建构了比较完善的科学概念。此外,钟老师安排了拓展环节,向学生介绍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不同的热传递方式,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了点拨。

互动研讨

评课环节,先由陈建秋老师和钟婷婷老师简单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体会,然后是互动研讨。兰溪实验小学李春燕等老师就课堂教学的时间合理分配、科学知识的深度落实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陈老师也针对老师们的评课进行回应和补充,给与会老师不少启示。

专题讲座

陈建秋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讲座主题是《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陈老师从瓦特和蒸汽机的故事入手,提醒老师我们的课堂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听从。

陈老师认为,目前我们的科学教学局限在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将科学探究看作提供现象解释的手段,大多数学生专注于探究过程中的操作。

为此,陈老师结合科学教学“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基本流程,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认可。

阅读 240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