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96学时培训中,聆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触动很深。这些课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课程理念,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几节课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重视活动中操作,操作中积累,从而达到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效果。由此我又拾起《课标》,对其中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读。结合目前所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内容,我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这课中进行了尝试。
这课内容是基于学生对数、加减法关系有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在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满十进1”有了初步感知,但又对“1”有些琢磨不定。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1”由何而来,将去何处这个知识点引发孩子思考、讨论与探究,促进知识与能力共成长。
第一环节我进行了口算答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导入环节,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图书馆的情境,让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选择信息列出算式,说明用加法计算的理由。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问题解决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凭借以往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或计数器来思考。学生画得画、写得写,操作的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如拆数、画图......通过学具操作,数形结合,让看得懂的学生来分享,让说得清的学生来汇报,其他孩子形成互动与质疑,找到不同方法中也有相同之处,都需要“满十进1”,都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满”和“换”的过程中理解算理,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这是低段孩子的主要核心素养之一。
练习环节主要是巩固难点,养成数学学习好习惯。学生习惯于直接写出得数,但进位加法很容易把进上去的“1”漏算,在练习比较中理解算理,感受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做“1”记号必要性。
最后总结环节说感受说收获,关注知识的同时,更关注活动带来的感受。
整节课的设计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计算、拨计数器、画图、摆小棒等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快乐中体验、感悟和内化,在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的模样》这本书中,郭华教授对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理想的教学模样不应该只有分数,也要追寻教育的“诗和远方”。首先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挑战权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至关重要。最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疏导。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互相支持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图文编辑:蔡笔霞